新聞標題【民報】【尋找老台灣】台灣平埔族的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尋找老台灣】台灣平埔族的故事

 2022-02-06 10:30
世居台南平原的平埔族,有兩個大族群,西拉雅族和大滿亞族,這兩大族群也是漢化較快的平埔族。圖為台南東山吉貝耍,穿慶典衣服的西拉雅平埔族。民報資料照,鐘婕瑜、呂自揚提供
世居台南平原的平埔族,有兩個大族群,西拉雅族和大滿亞族,這兩大族群也是漢化較快的平埔族。圖為台南東山吉貝耍,穿慶典衣服的西拉雅平埔族。民報資料照,鐘婕瑜、呂自揚提供

大內頭社平埔夜祭

大內位於台南境內的山區,從台南出發進入永康、新化、山上、左鎮、玉井、大內,這條路歷史上也是平埔族流亡之路。

世居台南平原的平埔族,有兩個大族群,西拉雅族和大滿亞族,這兩大族群也是漢化較快的平埔族,明鄭時代,漢人隨著鄭王朝的勢力進入台南,大量湧進沿海地區,本來世居善化、麻豆、官田的台南的西拉雅人面臨生存壓力,「官田」就是原來平埔土地,變成官有的證明,失去土地的平埔族開始遷移,因此擠壓了大滿亞族的領地,於是大滿亞族也開始向更山區的丘陵遷移,有很多人在大內、左鎮、玉井定居,還有不少人靠著布農族幫忙帶路,進入老濃溪上游的南橫,翻過中央山脈到達台東,這條遷移的血淚路已經被遺忘,只有少數在大內平埔夜祭保留下來。

過去,大內的平埔語叫大武隴,這裡的居民自稱漢人,其實都有平埔原住民血緣,因此,頭社仍然保持西拉雅平埔族的祭祀,每年的農曆十月舉行。

從血液研究調查發現,台灣人超過80%有平埔血統,證明台灣人不是漢民族後裔,但是,面對漢人來台的衝擊,在族群衝突和融合下,漢人背後有政府依靠,平埔族很顯然居於下風,從平埔族的遷徙流浪,就可以理解台灣人先人被壓迫的血淚故事。

大內平埔夜祭,又稱太祖祭,平埔族認為太祖是祖先,渡海來台灣,祭品中有檳榔、米酒、花朵,祭祀中以壺為重心,壺代表先人的靈魂。

每年的平埔夜祭,族人會唱著牽曲,歌曲中表達對平埔族先人思念,以及祖先流亡的辛酸。

台灣平埔族大逃亡

清帝國統治台灣212年,但是,實質統治面積只有西半部,清帝國把理番政策視為畏途,雖然,劉銘傳擔任巡撫時,對山區高山原住民進行鎮壓,並沒有成功,但是,歷史紀錄:清帝國道光年間,1850年前後,中國因為中英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之亂,南方民眾逃避戰禍,紛紛偷渡來台,造成漢人和平埔族的土地爭奪以及衝突,處於弱勢的平埔族,位了逃避衝突,至少歷經兩次大逃亡,拋棄本來土地,從平原向山區遷移,或者從西部朝東部遷移。

中部平埔族的遷移路線是從海線大肚、烏日、龍井,途經豐原,進入埔里,今天的埔里,意思就是平埔族居處,南部西拉雅或大滿亞族則進入屏東,有一個族群留在龍鑾潭附近,以及與排灣族交界的沿山公路,有些甚至進入旭海大草原,有些族群在布農族協助下,翻過中央山脈再進入台東地界,今天東部的開發與平埔族關係很深。

留在西部平原的平埔族全面漢化,這是弱勢文化的處境,只有在平埔族的夜祭中,才可以勾起他們對自身族群的記憶,多數台灣人已經遺忘這一段平埔族與漢族融合歷史,甚至遺忘大逃亡的悲劇,在每一個台灣人身上,其實都存在平埔印記。

清帝國雖然把歸化的平埔族,貼上漢人標記,但是,這些人根本缺乏中國生活記憶,1895年,日本政府給滯留台灣的漢人兩年考慮時間,根據伊能嘉矩的報告;1897年到期,想要回中國的人數只有4500人,原因很簡單:已經在台灣生根的漢人不願意回去,第二,本來就不是漢族的平埔人也不想回去,所以,認同中國者才會那麼少。


平埔母親和小孩,原作由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森 1871 年攝於木柵(現高雄內門),該區多數族人現以西拉雅族為族群認同。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