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聽阿公講當時賣田把弟弟屍體買回來,才知道他為什麼一輩子痛恨國民黨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聽阿公講當時賣田把弟弟屍體買回來,才知道他為什麼一輩子痛恨國民黨

─張辰漁,他是白色恐怖的受害人後代,他要把這些故事用年輕人的方式說給全世界聽

 2018-04-24 18:24
張辰漁小時候不懂為什麼阿公看電視新聞總是在幹譙國民黨,後來聽了阿公講他的弟弟,在「清鄉」時如何被槍斃、賣田地買回屍體,張辰漁才懂,為什麼阿公會那麼痛恨國民黨。圖/張辰漁提供
張辰漁小時候不懂為什麼阿公看電視新聞總是在幹譙國民黨,後來聽了阿公講他的弟弟,在「清鄉」時如何被槍斃、賣田地買回屍體,張辰漁才懂,為什麼阿公會那麼痛恨國民黨。圖/張辰漁提供

想把台灣人的歷史,畫成漫畫、拍成戲劇或電影,這是30歲張辰漁的夢想,特別是白色恐怖那段歷史,小時候不懂為什麼阿公看電視新聞總是在幹譙國民黨,後來聽了阿公講他的弟弟,在「清鄉」時如何被槍斃、賣田地買回屍體,他才懂為什麼阿公會有那些情緒。

還在北藝大電影研究所就讀的張辰漁,和伙伴組成「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團隊,想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訴說歷史,讓年輕的世代和台灣的歷史產生「共感」,進一步去思考,如何在歷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台灣少年工」的故事,是團隊第一個嘗試。

大學時張辰漁做過很多工作,曾在士林夜市擺地攤,也跑去當過導遊、婚紗攝影助理、剪接,也開過檳榔攤,只要有些賺頭,他都去試。出社會後發現自己弄得很不快樂,就是為了錢而已。於是回頭做最想做的事,以拍片來做台灣歷史文化的行銷。

因為教育的關係,他自己本來對台灣史都不太了解,後來花了一年時間狂讀台灣史。他認為必須了解歷史,才能認清自己這個世代的角色與位置。他想用漫畫、戲劇,傳達台灣人爭取自己做主的歷史演變,選擇了日殖時期的「台灣少年工」、威權時代的「白色恐怖」,以及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前所發生的一些故事來撰寫。

選擇這樣的題材,和張辰漁的成長經歷有關,他的阿公曾去南洋當軍伕,但小時候很少聽他提起這件事,只記得小時候家裡看電視講到政治新聞,阿公就會譙三字經,那時候他覺得「有夠煩」。


張辰漁聽阿公講弟弟在「清鄉」被槍斃的往事,才知道阿公為什麼一輩子痛恨國民黨。圖/張辰漁提供

他很想知道,阿公為什麼一輩子那麼討厭國民黨。直到他20多歲有一次跟阿公聊天,才知道阿公有一個弟弟,10幾歲時因為「清鄉」被動員去填資料,後來竟被抓走、槍斃,而且屍體也不能領回,要用錢去買屍體,那時為湊錢還把老家田地賣了,去換回來弟弟的屍體。

阿公的弟弟明明是被槍斃,但判決書卻說是自殺,還硬要你接受。後來還有特務跑到家裡去搜,定期監視有無藏匿間諜。那時候阿公要回鄉下老家,都得搭很晚的車、繞後門回家,怕被鄰居看到,家人會受排擠。

他說,後來阿公工作的那家印版所,因為印了一本刊物上面有共產黨旗的圖,結果老闆被抓走,當工人的阿公不知道什麼內容也被抓走,還被打了幾天才放回來。聽完阿公講這些事,他才明白,阿公為何那麼討厭國民黨。

張辰漁說,大學時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叫「白色封印」,是胡慧玲和林世煜寫的,書中寫到了付錢買屍體這樣的事,他才和阿公有了這段對話。當時他寫信去出版社才知道這本書並無出版,胡慧玲將書寄給了他,請他看完也可以送給有興趣的人。如果有機會,張辰漁想謝謝胡慧玲,送給了他這本書。

相關報導:

他創業搞影劇,抱著一個夢,要把台灣轉型正義賣到全世界


張辰漁說,如果有機會,說想謝謝胡慧玲,送給了他《白色封印》這本書。圖/張辰漁提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