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觀古鑑今:疫後,民意將衝擊、挑戰蔡政府的「維持現狀」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觀古鑑今:疫後,民意將衝擊、挑戰蔡政府的「維持現狀」

 2020-04-11 12:24
一樁援外好事,很遺憾的是載著防疫口去各國的飛機,機身竟然還是寫著CHINA  AIRLINES,是要告訴世人,中國送口罩來了?關鍵時刻台灣人必需積極「去中」走出自我的國家路。圖/外交部提供
一樁援外好事,很遺憾的是載著防疫口去各國的飛機,機身竟然還是寫著CHINA AIRLINES,是要告訴世人,中國送口罩來了?關鍵時刻台灣人必需積極「去中」走出自我的國家路。圖/外交部提供

譚德塞柿子挑軟的吃,面對排山倒海的指責將怒氣發洩到台灣身上,不管他對台灣如何的惡言相向,不能改變的事實是:沒進入世衛組織 的台灣防疫最優秀;而中國將面對的是國際調查及隱匿疫情的國際制裁與求償,及全球排華、反中浪潮下的困境,此時,台灣人自我的國家認同已是不能再迴避, 此為疫情過後政府必需面對的課題。眼前,一樁援外好事,很遺憾的是載著防疫口罩去各國的飛機,機身竟然還是寫著CHINA  AIRLINES,是要告訴世人,中國送口罩來了?要國際接納台灣,首要應顧及自我尊嚴,華航未正名前,以長榮代運。關鍵時刻台灣人必需積極「去中」走出自我的國家路。 相信有骨氣的台灣人看到這張圖片,心裡都會感到沮喪。

台灣人正視自我的身分認同及國家名稱的現實化、合理化的高民意,疫情過後蔡政府首要面對的課題是還能繼續「維持現狀」 ? 現開第一槍的是: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先生的制憲基金會,其將以連署為蔡總統累積民意籌碼,第一階段連署提出兩個題目:「你是否同意要求總統推動制定一部符合台灣現況的新憲法?」「你是否同意要求總統啟動憲法改造工程?」前副總統呂秀蓮也提出:藍綠都該面對國家名稱正常化的問題。

簡言之,中共武漢肺炎必將衝擊著蔡政府「維持現狀」的國策,想再繼續維持4年,除恐將遭綠營民意期待變革的挑戰外,黨內及下一任的總統候選人恐怕也難同意?然,外有中國文攻武嚇,內有長期掌握軍警特的黨國舊勢力與之隔海唱和,本土力量與藍紅勢力的直球對決已近白熱化,這更是蔡政府疫情過後的難題。

蒙古帝國崩解於黑死病疫,疫後必有大變局?

始於中國的武漢病毒,經由義大利傳遍全歐洲,巧與14世紀起源於中國經由蒙古人傳到義大利半島的黑死病的傳染途徑一致,最終造成歐洲3/1到2/1人死亡,也改變了世界局勢,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的瓦解,在中國是元垮明興 ,蒙古人被趕回了草原。

歐洲瘟疫(黑死病)起源於朱元璋的故鄉國淮河流域,之後沿著蒙古各汗國之間的驛馬與通商路線,西傳至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金帳汗國部隊,當時部隊正在攻打熱那亞共和國(Republic of Genova)的港口城堡,由於屢攻不下,竟終以投石機將患者屍體拋入城中,瘟疫很快地在城中傳開,並於西西里島爆發而遍及全歐,此或為歷史上首次生物戰。

而中國更慘,朱元璋故鄉人口僅剩1/4,經濟蕭條,社會動亂,各區將領互強資源……帝國近於解體,朱元璋在瘟疫肆虐能存活下來,終而驅逐蒙古人,建立大明帝國。6百多年後爆發的武漢肺炎,與黑死病的傳染途徑一樣,而災難後的局勢亦必將有大變局。台灣應有所準備,心態上絕不能再維持現狀。

蔡政府必須審時度勢面對新民意

連英國首相強森都染疫進入加護病房,歐、美已考慮重建產業鏈,降低對中國的經貿合作與依賴,各國政要及宗教領袖,終於識破中國謊騙造假的本質,敢於跳出來譴責之,中國甚至可能遭各國巨額索賠。台灣人當然會思考如何面對自己國家名稱還掛著CHINA的問題,「中華民國台灣」真還如蔡政府所言是最大的共識?

時代力量民調:對於護照的英文名稱是否應該改為「Taiwan(台灣)」,支持者高達74.3%、不支持僅17.2% 。台灣民意基金會最近的調查更顯示台灣人認同已高達83.2%,疫情後的新趨勢衝擊著蔡政府一貫維持現狀的保守政策,如換發新版身分證還寫上CHINA,內政部恐將面綠營支持者的民意海嘯;在去中成為主流民意下,外交部在護照的封面,必需提出對策,以免與CHINA混淆;而航空器是主權的延伸,交通部更將面對華航CHINA  AIRLINES正名的強烈要求等。

總之,不斷強調「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台灣社會最大共識時,恐怕也需審時度勢,符合現實。14世紀黑死病造成蒙古大帝國的瓦解,今武漢疫災後,世局必將大變,政府當有新格局。眼見數百年來一直無法形塑的台灣民族主義,疫後,或有希望生根發芽,台灣人對自我的身分認同漸分明,如何與世界接軌?防疫努力,台灣已與中國明白區分,國際稱呼我們為「台灣」,「台灣就是台灣」才是最大的共識。疫後,民意必衝擊、挑戰蔡政府的「維持現狀」。台灣不應在CHINA屋頂下曚混下去。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