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壽星
中國教育家蔡元培
「政黨不能常握政權,往往不出數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權交予政黨,兩黨更迭的時候,教育方針也要跟著改變,教育就沒有成效力量。所以教育事業不可不超然於各派政黨之外。」
——蔡元培
崇尚自由學風、提倡美育的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出生於1868年的今天。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採取「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他支持新文化運動,倡導「科學」與「民主」為內容的新思潮。贊成文學革命,反對封建復古主義,提出廢除讀經,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兩度遊學歐洲,浸漬歐洲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所以提倡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自由思想,及民權與女權。他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期望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
中國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流寓香港。他雖支持「北伐」,參與國民政府,但他的自由教育的主張,顯然與蔣介石的法西斯主義不相容,怪不得蔡元培病逝香港的兩天後,蔣在日記上批他:「惟其在教育上與本黨主義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見者,但有罪過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鄉愿式之影響為更惡劣也。」(1940.3.7蔣日記)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最使人疲倦的,莫如對一件事永遠因循而做不完」
——威廉・詹姆士
實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於1842年的今天在紐約出生。這位曾經是憂鬱症和心身性疾病的患者,經常靠閱讀《聖經》來維持意志力,最後成為心理學家,任教哈佛大學。他是「美國心靈學研究會」(1885年成立)的主要創立者,被尊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
他雖然認為每個人都是從生活的實踐中獲得他對世界的看法,但每個人從生活的實踐中獲得的看法是不同的,並沒有客觀的真理。
詹姆士在宗教哲學上也很有建樹。終其一生都在探討超個人的心理現象與超心理學,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學概念加以解釋的地方,可透過某些現象來領會某種「超越性價值」。
他著作豐富,《信仰意志和通俗哲學請文集》、《宗教經驗之種種》、《人的不朽》、《真理的義意:實用主義的後果》、《一些哲學問題:哲學導論的起點》、《徹底經驗主義論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