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校園特稿】大學扣考制度的教育省思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校園特稿】大學扣考制度的教育省思

 2017-08-03 09:19
大學的點名與扣考制度,反而成了大學教育動機及目的的盲點。圖/網路資料合成
大學的點名與扣考制度,反而成了大學教育動機及目的的盲點。圖/網路資料合成

教育之本意為何?

教育在各種場域以不同形式呈現知識的教授與學習。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更為顯著的場域則為學校,當人們達到一定的年齡時須接受國民教育,在此之後亦有部分人選擇就讀高中職、接受大專院校教育。校園作為提供知識交流機會的場域,那麼,校園中的扣考制度是否造成了什麼問題?或甚至違背了教育的本意?

校園中的扣考制度與點名制度及其影響

大學扣考之普遍標準及其內容為:學生某一科目缺曠課達該學期上課實際時數3分之1以上時,不得參與考試,並將其考試成績登記為零分計算。

在大學內,每個學期有18周上學日,當中包含兩周的期中考與期末考周。若以兩學分的課程來計算,學生最多未到課時數為12小時(2學分X18周/3=12),也就是6堂課(12節課/2學分=6)的缺曠課機會。但這卻是未考慮到期中與期末此兩堂考試日、國定假日等條件的結果。因此,學生很可能未到4堂課即被扣考。甚至經常被告知點名3次未到即扣考。然而,期中考與期末考經常是佔據學期成績相當大比例的項目;其中一次考試為零分相當於此科目不及格。

在扣考的構成條件中,學生未到課其實並非關鍵,而是被點名為缺席,才可能產生缺課或曠課。藉此看出點名制度所彰顯的權力問題,以及當中的謬誤。

點名作為確認學生出席課堂的手段,但卻僅能確定學生的軀體在場,並無法確保其精神、思慮是否專注於課堂、融入於教師之教學課程。因此,將點名作為促成扣考的條件,也就賦予點名制度權力——決定學生能否參與考試,如此的點名制度並未考量到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的教育品質,僅僅是在形式上型塑看似認真學習的課堂形象。甚至,將導致學生以賭博式、投資式的出席來上課,為的是被點到名、避免遭受扣考,而非學習、追求知識。

學生身處於扣考制度的消極性心態

點名制度與扣考的結合,造成學生被迫性的進入教室、因害怕遭受扣考而出席於課堂,形成「 為避免受懲罰只好來上課」的心態。如此消極性的思考,是否能促進知識交流、建立良好教育的環境?有些學生時常被認為不夠認真、專心,當學生們不夠優秀時,便想方設法排除他的存在,只留下符合標準的學生。明顯地,扣考制度奪取了那些出席率不佳的同學之考試資格,選擇忽視他利用非上課時間苦讀的可能、不考慮學生個人身心狀態是否良好。校園,或說教育,難道是盡其所能地排除掉不符標準的學生嗎?不斷的篩選以及漠視每位學生可能的努力?達到足夠出席率的學生才有資格考試,如此不合理的資格論真能推動學習嗎?雖說我們無法擺脫競爭的環境,但我們可以建立更多的鼓勵式互動,而非想盡辦法抹除與漠視更多的可能性。


特稿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