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全職奶爸的呼籲:生養小孩不只是自己家裡的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全職奶爸的呼籲:生養小孩不只是自己家裡的事

 2017-08-06 13:07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助理教授陳嘉新,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爸,帶著年紀最小的女兒來現場分享奶爸心得。圖/張家銘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助理教授陳嘉新,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爸,帶著年紀最小的女兒來現場分享奶爸心得。圖/張家銘

台灣社會對「好爸爸」的定義經常同於賺錢養家者,「好媽媽」則被期待要成為孩子的最佳照顧者,父親節的前夕,《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新書舉辦分享會,邀請兩位爸爸和婦女新知基金會,以爸爸角度出發,其中帶著小孩前來座談會的精神科醫師陳嘉新表示,現在國家和社會對托育的想像仍然很單一,「生養小孩都是自己的事」的觀念普遍,其實很多時候托育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系統和社區的支持。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指出,台灣的托育服務已經高度市場化,許多人主張托育是一個賺錢的生意,家長和業者間銀貨兩訖,政府不需要管太多,唯一要做的就是花錢補助家長去付托育中心的費用就好,不過在這種情況下,資訊經常不公開透明,托育中心的品質參差不齊,有許多不當的情況也會出現在收費極高的幼兒園,而長久下來也讓托育變得「階級化」和「性別化」,收入高的家庭選擇就較多,而女性很難在育兒之後繼續就業等。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倡議人,同時也是全職奶爸的郭駿武則表示,其實他認為過去大家都都太少要求國家或社會在養育小孩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有些功能應該要被提供,他也直言,他在小孩出生之前並沒有上過什麼「爸爸課程」,一直到出生第二天在月子中心,被護士叫去學換尿布,才真正開始學習當一個爸爸。

親子共學團的全職奶爸郭駿武分享自己轉換角色後受到的挑戰除了來自社會也來自家庭,必須破除很多傳統的刻板印象框架。圖。/張家銘

郭駿武說,很多實務工作是可以透過不斷練習來學系的,但重要的其實是觀念的打通,他坦承自己也是傳統教育制度下長大的,每次當他在餵奶、換尿布時,內心有時候就會冒出「怎麼會淪落到此?」的聲音,但他現在也同時會有對這種聲音的反思和檢視,「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郭駿武強調,當全職奶爸養育孩子的過程給他一種「重生」的感覺,讓他重新脫離過去傳統教育價值中希望他成為某種角色和刻板印象的樣子。

陳嘉新和太太的角色分工和一般家庭不太相同,陳擔任主要的家庭照顧角色,太太則是陪玩為主。圖/張家銘

陳嘉新也表示,他認為在國家和政府之外,其實社會和社區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他以自己的親身經驗為例,表示當年他太太還在懷著一對雙胞胎時,有天半夜忽然發現出血,必須緊急到醫院去,但當時家中的孩子該怎麼辦?他們只好半夜打給褓母求救,陳嘉欣說,如果沒有褓母,或是沒有親屬在附近,這種時候國家和市場的力量恐怕也都很難「緊急動員」,這種時候需要的就是社區的協助,建立社會連結的力量應該及早被意識和熟悉,是家庭很重要的需求。

婦女新知基金會譚玉蓉指出,少子化問題牽涉層面很複雜,家庭分工讓女性生育後難以繼續工作。圖/張家銘

覃玉蓉則表示,他認為政府的資源要重新分配,現在很多資源都投入在重大經濟建設上,卻沒想過幼兒照顧其實也是國家的重要建設,整合跨部會的資源,建立支持家長的友善生養環境,才有可能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另外托育服務的公共政策討論制定,也必須要有家長參與的管道,而非大多都只是握有大量資源的安親班業者去進行遊說、發言,讓更多不同家長的聲音被看見,平衡各方的利益,才有可能達到家長、幼兒和教保員的三贏局面。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