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開埤築圳是開發宜蘭的關鍵:蕭規曹隨兼俱防洪—行腳九芎城(7)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開埤築圳是開發宜蘭的關鍵:蕭規曹隨兼俱防洪—行腳九芎城(7)

 2020-05-14 13:33
宜蘭蜊埤湖。圖/擷自宜蘭旅遊網
宜蘭蜊埤湖。圖/擷自宜蘭旅遊網

我喜歡在田野走路,發現每漥田都有水路,不管是灌溉的,還是排水的,都有脈絡可尋,密密麻麻,很有系統成為網狀。從地圖看,大小溪流、支流、水圳、溝渠就像蜘蛛網一樣,牢牢地攀附在這塊土地上,但因比例尺關係,呈現斷斷續續,難以察看和理出頭緒,遂引起我尋根的興致。

宜蘭市位於宜蘭平原中央偏北,故其水圳系統隸屬宜蘭地區水圳系統的一部份。埤圳是一種水利設施的名稱,埤(陂、塘)是蓄水池,圳是水路。堵水灌溉謂之「陂」;引水灌溉謂之「圳」。圳的水源或引埤水或用溪水、湧泉。

移民在辛勤地拓墾原野荒埔,成園成田的過程中,埤圳開鑿之成功與否,為決定拓墾成敗的關鍵。宜蘭地屬稻作文化區,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因此埤圳開發的成功與否攸關稻米收成的豐欠,不僅影響民食,甚至影響國力。就宜蘭的自然環境及歷史發展而言,「水」是宜蘭珍貴的資源,由於宜蘭早期的發展是以農業為主體,因此,水的功能,即「水利」常被界定為灌水、排水、飲用、發電、遊憩等許多功能。

依史料記載,與宜蘭市相關的水圳,部份已兼具排水功能;排水功能大於灌溉的水圳,常被稱為「排水」;反之,灌溉功能大於排水功能的水圳,則稱為「圳」。宜蘭地區早在噶瑪蘭廳設廳初期,水圳的開發已具相當的規模,並躋身為全台水圳事業發達的地區。「開埤築圳」在經歷日治時期普及的灌溉系統和水利組織,更加速農業經濟的發展。戰後,政府進行災害復舊工程以及延續日本人的灌溉工程和排水的規劃,以達區域治水的功能。

了解宜蘭地區的水利發展史,有助於確認宜蘭地區的開發歷程和興衰。以下就宜蘭市境內主要水圳或排水,依清代時期、日治時期,及戰後三個時期,分述其性質。

富豪營利為主的埤圳

清領時期:私營為主。宜蘭市在清代水圳的開發,史料上可確定的有金大成圳、泰山口圳、金結安圳、辛仔罕圳、四圍二結圳等。

依史料記載,宜蘭地區在日治以前,埤圳的開發大小已有80餘條,分屬公有與私有二種,官有圳乃由民有充公,私有圳則皆以營利為目的。當時基於技術與資金之缺乏,水圳之設備,殊多簡陋,加上宜蘭地區山高水急,尤其在暴雨之後,洪水氾濫,脆弱之埤圳屢被沖毀、崩落或淤塞,導致廢棄者頗多。

清代水利開發的直接影響是耕地面積的擴大,稻米產量的增加,養活更多的人口。在生產方式上,由於水源穩定,耕作從粗放制轉變為集約制,土地利用價值因而提高。

米糖政策下的水利組合

日治時期:公營為主。日人治台後,對於水利建設非常重視,於明治34年(1901),公佈台灣公共埤圳規則,凡是有關公眾利害者皆認定為公共埤圳,由政府監督管理,至於大規模工程,地方人民無法負擔者,由官方經營,故在明治41年(1908)制定官設埤圳規則,以謀灌溉水利之發展。

宜蘭第一公共埤圳組合設立於明治38年(1905)12月,灌溉區位於宜蘭平原的中部,是由宜蘭河以南、蘭陽溪以北所包圍的地區,經認定之埤圳統合而成。行政區域則包括員山堡、本城堡(宜蘭市)與壯圍堡。

大正10年(1921)公佈水利組合令,且積極鼓勵推行團體組織,在官方之指導與協助下,大正12年(1923)成立宜蘭第一水利組合、宜蘭第二水利組合、羅東水利組合、三星水利組合、蘇澳水利組合。昭和15年(1940),將宜蘭第一及第二水利組合併為宜蘭水利組合,而當時的郡守即為組合長。

綜觀日人領台後,積極致力於農業增產,因此對於影響農業甚巨的水利事業工程相當重視,不僅引進當時的高科技鋼筋水泥建築技術,來強化圳道的結構,而且修築堤防,整治河川,更進一步進行整體水利規劃,將平原上支離破碎的水圳加以統合和連貫;在水利經營上,鼓勵團體組織,更將屬私產的水利事業,納入官方體系的地域化經營體系。為戰後的水利事業經營提供完善和便捷的途徑。

蕭規曹隨兼俱防洪

戰後時期:蕭規曹隨。台灣地區的水利系統與組織在日本殖民政府精心規劃與運作經營之下,非常健全,使得戰後的台灣水利事業沿用舊制,宜蘭地區亦不例外。

由於戰後的水利事業經營以區域排水改善工程為重心。與宜蘭市相關的排水有:浮州第二幹線(圳)、美福排水幹線、建業中排(排水)、珍珠中排(排水)、壯四中排水、振興中排水、第一幹線十三支線(圳)、辛仔罕圳、金同春圳、充館圳等多條。

明治41年(1908)完工的第一公共埤圳,建有一條排水路(即舊美福大排),將此圳之水引至霧罕庄附近,再排入宜蘭河,而低窪的宜蘭河下游出口,每當洪水來臨,宜蘭河水上漲,使大排水路宣洩不易,水患依舊;戰後著手進行美福區域排水計劃再建。美福區域排水系統共有美福排水幹線8,550公尺、舊港支線2,450公尺、建業支線1,350公尺、中排44條47,145公尺。工程完工以後,改善排水不良面積約800公頃,稻穀增產800公噸,寬敞筆直,斜貫於宜蘭市南區,與農地重劃事業,共同割劃宜蘭市的農地,成為棋盤式的空間景觀。這是我小時成長的地方:三角仔,即宜蘭市三條排水匯合的地方,也是我最常健走的路線。

隨著經濟不斷的成長,宜蘭市的道路空間變成擁擠和不敷使用,原來緊鄰道路的灌溉渠道,成為道路拓寬的唯一考量;灌溉渠道加蓋、加舖柏油後成為象徵都市文明的一條大道,如泰山路、舊城南路、舊城東路等,原來居民生活依存的水圳(溝),已消失無蹤,可存活的水圳,只能見於鄉村農路的兩岸。

附上宜蘭市附近水利表:


宜蘭市現有的灌溉渠道表。《宜蘭縣區域排水簡介》圖/李界木提供

排水路名稱 長度(公尺) 容許排水能力


宜蘭市重要排水工程表。《宜蘭縣區域排水簡介》圖/李界木提供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