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顏綠芬表示,台灣真正從事音樂學術研究的人較少,如果要建構台灣音樂史,就必須聚集更多的研究人才,讓大家對台灣音樂多投入心力研究。
由文化部傳藝中心主辦的「重建台灣音樂史學術研討會」,12/2-3將在台灣戲曲中心舉辦。研討會召集人顏綠芬說,台灣有很多音樂人才,他們才華洋溢,在音樂舞台上發光發熱,但真正從事音樂學術研究的人較少,如果要建構台灣音樂史,就必須要有研究的人才。舉辦研討會的用意,就是要把這些研究人才聚集起來,讓大家對台灣音樂的研究,多投入一點心力。
顏綠芬指出,在音樂的領域當中,除了大家比較會注意的表演者之外,其實也有許多在創作上賣力的作曲家,他們不斷絞盡腦汁,為我們書寫美好的音樂;另外,有一群默默耕耘的音樂學者,他們下田野、紀錄民間音樂,或者是研究作品、探討音樂文物、梳理各種資料,他們埋頭在書堆裡、樂譜中,研究、思考,寫評論、做分析、為音樂家做傳記,寫成一篇一篇的論述,默默為台灣音樂奠基。
音樂學者經常在南北奔走埋頭工作後,所寫的論文、出版的書並不會立刻得到肯定和掌聲。可是,他們一篇篇的論述卻是音樂文化的資產,是建構台灣音樂史的基礎。顏綠芬強調,如果沒有音樂學者的研究和成果,那些音樂資料、文物都不能發揮作用,即使花了錢運用科技變成了資料庫,仍是難以活用的東西。
如果要建造完整的音樂史,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有研究人才。顏綠芬教授舉例,以台灣美術史和音樂史比較,美術史因為有比較多人在研究,因此較為完整,這是因為視覺藝術的傳播比較快,所以台灣的美術人口成長較快。音樂研究則較為封閉,雖然大約從2、30年前開始,台灣就培養了一大群的音樂人才,但他們歸國之後,大多從事西洋音樂的研究,因為古典音樂的閱聽人口較多,而整個社會從日本時代開始就十分崇洋。
顏綠芬教授舉例,以台灣美術史和音樂史比較,美術史因為有比較多人在研究,因此較為完整,這是因為視覺藝術的傳播比較快,所以台灣的美術人口成長較快。圖/張家銘攝
顏綠芬教授說,在台灣音樂史的發展上,當代是很重要的。例如現在年輕人聽的音樂,便是台灣音樂史中的一部份,或是如歌仔戲,它是上個世紀30年代的代表,在本土化之後的近20年來,歌仔戲的研究就蠻多人投入,台灣本土化運動對台灣音樂史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而在20世紀的台灣音樂發展裡,流行歌曲與藝術音樂的發展,這部分的研究就比較少。
顏教授希望藉由這次研討會建立平台,讓研究學者聚在一起,集思廣益。過去有關台灣音樂的研究,大都專注於民族(俗)音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音樂,例如原住民音樂、北管、南管、歌仔戲,不過當初在研究這種音樂時,大多只了解其音樂型態、社會背景;相較來說,它們的音樂史發展部分就做得比較少,並沒有系統性的研究。
這次研討會共有五大議題:(1)台灣音樂史之通論與文獻回顧(2)台灣傳統音樂史、當代音樂史理論與方法(3)建構音樂史資料庫(4)國外處理國家音樂史之研究經驗案例及借鏡(5)建構傳統音樂在台灣的發展歷史脈絡、與台灣環境變遷之關聯。
研討會資訊:
重建台灣音樂史研討會
簡介:
文化部提出「重建台灣藝術史」之政策架構,其中「重建音樂史」為八大計畫之一,本年度以「現況與展望」為主題,委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規劃辦理研討會,形成論文發表平台,鼓勵更多學者投入相關研究面向,以推展台灣音樂史詮釋,進行台灣音樂蒐集、保存、研究、詮釋推展等工作,擴大台灣音樂的能量。
活動日期:
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 08:30-17:30
2017年12月3日(星期日) 09:30-16:20
地點:
台灣戲曲中心三樓3201多功能廳
(111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