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大城小事】守護藻礁 永續共存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大城小事】守護藻礁 永續共存

 2021-06-26 11:30
在廖經贈的帶路導覽下,走入大自然的學習場域,探索藻礁的奧秘。圖/陳培峯
在廖經贈的帶路導覽下,走入大自然的學習場域,探索藻礁的奧秘。圖/陳培峯

在桃園長達46公里的海岸風光中,擁有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新屋石滬等四大生態亮點。其中,桃園沿海藻礁是台灣迄今面積最廣泛且孕育最完整的區域。

桃園的藻礁綿延近27公里長,北起大園沙崙藻礁,南至新屋觀新藻礁,因為地形特性,孕育多元的海洋生物,也在時空推移及文化累積的影響下,形成一套生活模式,展現人、環境和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藻礁,不只是自然環境的瑰寶,也是地方文化的推手,見證桃園沿海的發展脈絡。

孕育生命的搖籃

有別於動物造礁的珊瑚礁,需要溫暖且清澈的海洋環境生長,藻礁是由植物造礁,能夠適應光線昏暗的深水地區、易受浪潮打擊的潮間帶區、鹽度變化大的泥沙岸及濁度高的海域。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榮譽教授許民陽指出,藻礁地形的多孔隙特性,是各種魚蝦蟹貝的棲息地,舉凡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或是瀕危物種的紅肉ㄚ髻鮫和台灣白海豚,都能在此一探蹤跡,進而成為海洋育嬰房。因此,藻礁也獲得「國際級地景」和「世界級自然遺產」等讚譽,顯現藻礁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不可替代性。

「藻礁的珍稀,遠超乎我們的想像。」藻礁的生長速度極為緩慢,耗費10年的時間卻長不到1公分,以桃園來說,至少歷經7,600年的歲月,才能形成今日的樣貌,許民陽說,藻礁除了豐沛的地景和生態價值以外,還有更多值得探究的層面,「藻礁健全完整的食物鏈,提供永續的食物庫,形成豐富的漁場,進一步造就桃園南永安、北竹圍兩個漁港。然而,藻礁擁有的固碳功能,可以減緩與調節地球暖化,還能透過碳十四定年法,推敲過去的氣候和海岸變遷,且大片向外海延伸的藻礁,更是島國的天然屏障。」


觀新藻礁:藻礁是珍貴的文化地景,在夕陽的輝映下呈現美麗的紅褐色。圖/陳培峯

刻劃海洋文化的紋理

客家人遷徙來台的時間較其他族群稍晚,當時平地大多已完成開墾,而選擇在濱海地區落地生根,桃園觀音和新屋地區也因此形成獨特的客家聚落。「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桃園市觀音區保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經贈分享,藻礁地形孕育出生物多樣性,造就高經濟價值的漁場,連帶影響周邊地區的產業型態,漁業因此成為濱海客庄的謀生之道,也發展出不同的捕魚方式,例如漁民運用潮汐原理築石滬,或是採取牽罟的捕魚方式。但是,獨一無二的海客風情,並非只侷限於產業面向,早期觀音區保生里的溥濟宮外觀以傳統剪黏技藝裝飾而成,隨處可見透抽、貝殼等海洋元素,巧妙地和宗教信仰結合。


前往台灣首座藻礁生態環境教室,讓大家更加瞭解藻礁生態。圖/陳培峯

「耆老時常與我們回憶過往,藻礁如同大自然恩賜的禮物,若有客人遠道而來,只要去海邊,就能摘採新鮮的海菜和捕捉肥美的海魚來款待客人。」廖經贈認為,這樣的場景因環境及生活型態改變,如今已不復存在,讓他深刻體會到周遭環境變化造成的文化影響,更加堅定推動地方再造與保存,首先從認識環境開始,透過「夏日最後一場音樂會:藻礁的吶喊」、「桃園好客海洋音樂祭」等文化活動,或漂流木與彩繪風車等裝置藝術,看見大自然的美好;接著從認同文化切入,規劃社區小旅行和設置展覽空間,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理解在地歷史沿革;最後自發性號召擴大淨灘行動、推廣環保器具,傳遞永續發展的概念。


透過智慧型即時監測站,掌握水質環境,守護藻礁與海岸線。圖/陳培峯

永續發展兼容並蓄

經濟發展是必然的趨勢,許民陽提及,為了滿足發展需求,可能讓藻礁面臨影響,其一是開發工程,礁體可能因破碎而無法繼續造礁;其二是排放廢水,礁體可能受污染或淤泥堵塞孔隙;其三是填海造陸,加速飄沙移動,突堤效應一邊產生淤積又一邊造成侵蝕,可能讓相近的突堤遭到掩埋。

但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非全然對立關係,造就雙贏不無可能。廖經贈強調,環境教育可以引發思辨,在利弊優劣的剖析中,找尋合適的機制,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並予以制訂對應的配套,「『平衡』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也許當下無法立即得到顯著的效益,但並不代表對未來毫無貢獻。過與不及都會本末倒置,唯有一步一步的建構觀念和認知,最終才能匯聚成改變的力量。」


藻礁保育作為—淨灘:社區居民攜手淨灘,讓家園回歸原有的純淨樣貌。圖/陳培峯

為了繼續維護美麗海岸風光,桃園積極投入生態保護,以降低影響、完善保育的方式,不只在2014年劃設「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也在2019年開放全國首座藻礁生態環境教室,更成立17個海岸巡護隊、3隊環保潛水隊及95艘環保艦隊,並啟用藻礁巡護工作站,結合海岸巡護的力量,在經濟發展的推進中,注入環境保護的觀念,持續推動藻礁保育,用心守護你我的海洋珍寶。


在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漁人步道是漁民出海必經之路,沿途可欣賞各種濱海植物。圖/陳培峯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72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