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只補鈣不運動 預防「行動障礙」效果差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只補鈣不運動 預防「行動障礙」效果差

 2018-12-11 21:05
調查顯示,運動才能有效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上身。圖/本報資料照,郭文宏攝
調查顯示,運動才能有效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上身。圖/本報資料照,郭文宏攝

每天辛苦補鈣,卻還是一跌倒就骨折?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與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的最新調查顯示,僅有補鈣還不夠,須配合運動才有效,否則「行動障礙症候群」仍可能上身。

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與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今(2018)年至全國各社區的里民中心與養護中心,舉辦行動障礙症候群全方位篩檢巡迴檢測,共篩檢2086人,其中有高達85%為行動障礙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更有64%確診為行動障礙症候群,當中有半數以上的年長者是因為缺乏運動所致。

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行動障礙症候群是因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下降等各種因素造成日常行動困難;目前,除了國人所熟知的骨質疏鬆症之外,肌少症、關節炎、握力不足、容易跌倒與肥胖,也都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其骨折風險相較於正常人高於5成以上。

此外,骨鬆初期症狀難以察覺,常見患者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早已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提醒年長者不得不慎防。

陳芳萍說,在各界積極呼籲補鈣的衛教宣導下,民眾補充鈣質的比例雖有明顯提升,但仍有近9成年長者身陷行動障礙症候群高危險群,即使平日積極補充鈣質,對於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仍顯不足。

陳芳萍表示,影響鈣質吸收的因素很多,包括飲食與運動,儘管調查顯示,單單補充鈣質或維他命D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仍超過5成,但這並不表示民眾就不須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平日有補鈣或維他命D的民眾,運動可再降低約2成行動障礙症候群的發生率,凸顯出預防行動障礙除了補鈣補D外,還必須配合運動才是關鍵。

陳芳萍提醒,行動障礙症候群多是歸因於長期骨鬆未妥善治療,逐漸演變為肌力、行動力的退化,最後導致行動障礙症候群,呼籲民眾應定期至醫院檢查骨骼與肌肉健康,尤其是身高縮減超過3公分、男性小腿圍小於33公分、女性小腿圍小於32公分與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4.8都很有可能是行動障礙症候群。

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阻抗運動是最能有效增進骨骼與肌肉健康的運動方式,另一方面,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應把握「吃做得當,筋骨不斷」,在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同時,也應注意均衡飲食與優質蛋白質的攝取,才能達到良好效益。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