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北京統戰出新招/「天然獨」解體化身中國統派?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北京統戰出新招/「天然獨」解體化身中國統派?

 2017-05-03 01:50
太陽花運動共享圖片/ Flickr/tenz1225/ 2014.3.30
太陽花運動共享圖片/ Flickr/tenz1225/ 2014.3.30

香港《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4月30日發表一篇專文,副題名為「北京對台統一期程受阻;擬轉向年輕人與小型企業」(Mainland to focus on young people and small businesses after earlier efforts failed to advance its reunification agenda),內容指出,北京重估對台政策,發現過往方針結不出果實,因此打算改弦更張,改變其對台政策;這是繼挹注「親中」媒體之後,另一波收編台灣民心動作。

北京過去曾提出「三中一青」對台統戰方針。「三中」即指中低收入戶、中南部民眾,以及中小企業;「一青」則指向年輕人;中共幾經評估,發現中南部及中低收者,台獨意識日愈根深蒂固,難以拔除;因而決定從中小企業主,以及關注未來謀職機會的年輕人下手。

北京對台拉攏政策,破獨方針能否奏效?一些分析人士指出,2008-2016年馬英九執政期間,中國喪失與台灣年輕人交流的大好機會,沒有致力扭轉大陸與台灣的日漸疏離感,以致新世代的「獨立思潮」,與中共史觀漸行漸遠。

北京未來能夠扭轉局面?縱使百般利誘,施加統戰伎倆,針對台灣年輕人及中小企業下手,其面臨困局始終是棘手的。台灣年輕人的「反中」趨勢,也在香港呈現類似迴響;當地年輕人日愈認同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30歲以下的港人,高達86%不以「中國人」身份為榮。

《南華早報》報導指出,中共擬改變過去透過國民黨做為主要溝通管道,轉而訴諸台灣大眾,並將「優惠甜頭」直接施予地方與草根公民組織(譯注:黑道算不算草根組織的一環?)

中國民間組織「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All-China Federation of Taiwanese Compatriots , ACFTC)副會長江爾雄(Jiang Erxiong,音譯),在今年3月間的中國人民代表大會,誓言竭盡所能幫助台灣年輕人,在中國就學、就業、創業,並生活。江先生還說: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台海門戶越來越寬闊,以便吸引台灣年輕人,在大陸舒適穩當過生活。

台灣主體性

打從李登輝1996年當選第一屆台灣民選總統,台灣的言論自由空間更加開放,中台之間的歷史關係,也得到重新定位、檢視;台灣年輕世代逐漸轉向「台灣中心化」的文化與認同觀,因為台灣是他們成長的家園;相對而言,中國則被視為巨大鄰國;這與蔣介石時代,只將台灣視為反攻大陸跳板,「臨時政權」所在地的觀點,截然不同。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教授王崑義表示,李登輝之後的陳水扁總統,在2000-2008年任期內,讓台灣認同觀往前跨進一步,他要求增加台灣歷史、地理的教材內容,並將其挑出來單獨成冊,至於,中國史地則被整併為全球的一部份。

王崑義指出,今天台灣年輕人與他們的長輩顯著差異處在於,前個世代支持「台灣人獨立出頭天」者,多半基於政治信仰使然;新一代則認為,台灣是自己成長的家園,中國只是個外國,而且是個打壓台灣的惡鄰。2014年318太陽花運動趁勢而起,得以蔚為風潮,其引爆點在於,學生與公民社會指控馬英九政權沒有保護台灣利益;因此訴求退回馬政權與中國於2013年6月簽訂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要求訂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避免台灣國民權益被出賣。

「獨立」、「反中」一體兩面

究竟2014年崛起的「太陽花運動」,代表台灣年輕人「獨立意識」高漲?抑或呈現新世代要求社會正義的呼聲?

《南華早報》報導,引述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基金會」副執行長孫揚明的看法指出,「獨立」問題,不是年輕人關切重點。2016年5月蔡英文就職之後,台灣獨派聲音大幅下降,原因是人們較關切自身權益遭到侵犯、損害。

年輕人著眼點不是要為「台灣獨立」奮戰,而是關注公民權、社會與國家正義。孫揚明還補充指出,中國對台施壓手段,如奪走台灣邦交國,這只會讓北京與台灣年輕人更加疏遠,難以獲得信賴。(譯注:孫揚明認為台灣「獨立運動」已經退潮的觀點,恐怕不盡與事實吻合。2017年1月間,《華盛頓郵報》刊登一篇,由5位關心台灣前途的年輕學者,共同發表一篇專文,其內容指出:美國杜克大學政治學系從2002-2016年,長期主持「台灣國家安全研究調查」。其研究結果發現,40歲以下台灣人,支持獨立比率高達84%;其中打死不退的「鐵桿台獨」達4成;換言之,縱使中共武力犯台,這些年輕人也不會放棄「台灣獨立」主張。

「獨立主張」是一種可以任意伸縮變易的政治消費?《南華早報》引述新加坡龍格斯發展與戰略研究所(Longus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研究員李奇宏(Lee Chih-horng,音譯)的看法指出,北京晚一點下功夫,總比不都做來得好。僅管一時之間,難以改變年輕人「台灣中心化」的觀念思想,北京還是應該找尋使力點,保持耐心,繼續主動與年輕人接觸。

新加坡研究員李奇宏還表示,年輕世代「獨立意識」支持者,不像是上一代的「鐵桿獨」;一旦畢業出社會找工作,這些想法將會隨之變易、修正。另一方面,不少台灣人抱怨,10多年來薪資停滯不前,因此前往中國尋求更好工作機會者日增。

報導也引述一位現年22歲,當年太陽花運動參與者,前往上海工作的經歷指出,主修工業設計的他,在台灣只能找到辦公室職位,月薪不到22K;透過親戚介紹,他在上海一家商業設計公司工作,起薪是32K。據估計,目前台灣約有50萬人在中國工作或居住,約有1.7萬台灣留學生在當地就學。

港台皆反中

香港年輕人近來對中國的好感度,跟台灣的「反中」民意趨勢,頗有雷同之處。去年香港大學的民調顯示,18-29歲年齡層的香港年輕人,高達86%不以「中國人」身份為榮。

《南華早報》引述分析人士的看法指出,年輕人在成長環境形成的自然認同觀,並沒有想像中容易被改變;因此,北京想要扭轉台灣年輕人的思想傾向,倒不如多多著墨於中小企業,成效可能比較明顯。畢竟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利益在哪裡,即支持之所在。不同的是,企業以利潤為導向,容易被收編;然而,獨立個體則不同,他可能越認識、越瞭解中國,反而對中國更沒好感、更反中。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