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記憶中的家族史:從台江流域說起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記憶中的家族史:從台江流域說起

 2021-05-16 09:30
2019年在小聚的鄭竹梅講座中,讓我第一次接觸到家族史。圖/擷取自小聚臉書,作者提供
2019年在小聚的鄭竹梅講座中,讓我第一次接觸到家族史。圖/擷取自小聚臉書,作者提供

第一次聽到「家族史」這個名詞,是2019年到台南一間叫小聚的早午餐店,聽了鄭竹梅(鄭南榕的女兒)講述她在父親過世後,因為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偶然間興起了探討家族故事的興趣。也在不斷地「追尋」過程中,更加「認識自己」和「腳下的土地」!

2021年3月6日,我又興起了記錄家族史的念頭。恰巧這天與老同學健彰吃飯,提起了過往的點點滴滴。於是決定,想要把記憶中的家族史,好好記錄下來的想法。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家族史,都是一塊很重要的「台灣開發史」拼圖,串接起過去、現在和未來…… 或許,在重新「翻找」出這些故事後,我們會更加「珍惜」與「喜愛」現在所有的一切!

記憶中,過去與爸爸聊天時,談到了自身的「家族史」。他提及,追溯台南黃氏家族的祖先,最早一批是跟鄭成功一起到來的。因為屯墾政策,所以有八支黃姓的祖先,在佳里、七股一帶落地生根。詳細查了時間點,1661年~1662年,大約是這些唐山兵來台的時期。他們有些水土不服;有些尋找耕地;有些深入西拉雅族的聚落,過著田園牧歌的生活。這些日子,是個種族融合的過程,唐山公與西拉雅嬤,結為連理,也因此我們都有獨特的血緣與基因!

身為早期來台的移民,甚至連阿嬤那邊的血緣,都與鄭成功的妹妹相關,實在可以說,是台灣開發史的經典紀錄!可惜,這中間我們知道的太少,只能用各種資料與想像盡力拼湊…… 其實,在這已是繁華的街區中,曾經是片汪洋。400年來,這兒土地貧脊、土壤鹽分重,這就像是西部拓荒史一樣,經過多次的整地、墾殖,才變成今日的樣貌。依據爸爸轉述,我們家族是在阿公3歲左右(1928年),由於曾文溪大潰堤,阿祖抱著阿公,舉家往南搬遷,來到今日的溪南寮(南興里)定居。


台南黃氏家族的祖先,最早一批是跟鄭成功一起到來的。圖/作者提供

不過,畢竟開發台江也是個艱難的任務。沒有良田美地,人們生活困苦,與市中心的古都府城和曾是天興縣的佳里相比,這裡什麼都沒有,可以說極其荒涼!人們圍溪造地,掘成魚塭、濕地,種起小番茄、哈密瓜與紅甘蔗…… 想起小時候,總是看著阿嬤剖著長長的甘蔗,大口大口地嚼著,並且吐出纖維樣的渣渣,好不快活!今日,台江流域在還未滿百年的歷史記憶中,已成為海埔新生地的安南區,由眾多的小聚落、小工廠和水岸大樓構成一股全新的氣息。


1928年,由於曾文溪大潰堤,阿祖抱著阿公,舉家往南搬遷。示意圖/擷取自台灣歷史博物館網頁,作者提供

這兒,曾經是台灣開發的起點,在1624年~1662年間,停滿了巨大的戎克船,如此浩大、壯觀的景象,只能留在圖畫中想像(現今的安平古堡還留有這幅畫)。台江的名詞,可以說,介於「重要」和「不重要」之間。畢竟,誰會看著門前的那池大水塘,憑弔多年前的水域和古戰場!也因此,古稱安順庄的安南區,一直到近年來,才被重新又稱為「台江」。而「台江內海」,也隨著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的成立,再次受到重視與妝點上新的記憶……


王家祥的小說裡頭的「鯨骨之海」即為「台江內海」。今日也隨著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的成立,再次受到重視。圖/作者翻攝自王家祥的倒風內海

關於過去,我們總是知道的太少;對於未來,人們總是擔憂的太多。假若,在徐徐的涼風之下,再次望向那強壯的木麻黃林;看著一池池的魚塭地;嗅著海水的鹹鹹氣息;走在山海圳綠道的青翠氛圍中,會是多麼「感動」的一件事情呀!我想,在蒐集「家族史」的過程中,我們也是在給自己一股「動力」,去感受「故鄉」的美麗和毫無保留的「愛」!


在徐徐的涼風之下,再次望向那強壯的木麻黃林。圖/作者提供

從鄭竹梅的講座裡頭,重塑了一個新的「可能」。這個「可能」,其實是告訴我們:「你了解自己嗎?了解自己的過去嗎?了解腳下這片土地的故事嗎?如果,你還不清楚。那麼,現在就開始吧!跟你的家人談談;跟你的祖父母談談;跟你的故鄉好好談談。你會有眾多收穫的!」而今日,我更加確信,在建構「家族史」的歷程中,我也更加喜愛了自己……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