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東海大學是從台灣「無中生有」的大學,而非承繼中國傳統的流亡學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東海大學是從台灣「無中生有」的大學,而非承繼中國傳統的流亡學校!

正視東海籌創校史(De novo Pathway of Tunghai University),東海大學何來「前世今生」?

 2017-04-28 21:50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圖/sci_ck@flickr (CC BY-NC 2.0)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圖/sci_ck@flickr (CC BY-NC 2.0)

基督教大學,本來就是以基督耶穌之名而設立,以教育來培育全人,以研究來追求智識,旨在傳遞「神愛世人」的博愛,造福人類,得以彰顯上帝的榮耀。這份榮耀不屬於個人,也不屬於國家。

東海大學的創設(Genesis),應是基督教基因在台灣的呈現。芳衛廉博士的創校「備忘錄」中,就清清楚楚點明:東海是「無中生有」(De novo Pathway),絕不是一所「流亡大學」(Refugee College) ,更不是過去13所基督教大學中任一所的「翻版」(1952)。然而,東海大學創立六十多年來的校史,總是在「特定因素」干擾下,無法將籌設的完整過程交代清楚,實有違「求真」的基本精神。六十年後的基因變異(Mutation) ,導致「前史」、「前世」諸說「叛經」當道,著實令人困惑。

學校圖書館一直將「校史文獻」和線裝書一起嚴管在「特藏室」內,對資訊的管理,完全落在數位時代資訊自由(Free of Information)之後,以致讓創校時期的校史,蒙上「神祕」和「朦朧」的色彩。更令人疑惑的是:官版校史充滿太多個人和國家的意識形態,上帝的榮耀卻相對地顯得相當的卑微,不像出自教會學校該有的校史。因此,官版校史的可信度往往遭到質疑;而非官版的校史總不夠嚴謹,甚有濫竽之嫌,實在令人遺憾。

為了讓籌創東海的過程原貌,比較清晰地呈現,只有詳讀美國聯董會(UBCCC)的原始會議記錄(The United Board and Tunghai University, A Chronological Record since 1951) ,再佐證長老教會相關文獻資料後,加以補充整理,發現籌設東海的歷史軌跡原本相當清楚。

孕育東海大學的時空背景

1949年5月19日,「台灣省戒嚴令」頒布實施。

1950-1965年,農復會(JCRR) 在台接受美援,推動多項業務。
農復會支援東海建校者:蔡一諤(籌董,董事1953-61,1969-70,董事長1962-68),蕭查禮(Dr. Charles N. Shutt,勞作室顧問1955),享德(Dr. James A. Hunter,董事1956-58,勞作室顧問1958-60) 。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率聯軍參戰。1953年7月27日,韓戰結束。
韓戰改變了台灣在時局中的角色。

1951年5月,中國清算、關閉13所教會大學,聯董會(UBCCC, 簡稱UB)*撤離中國。

1954年12月3日,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Treaty)簽訂。

韓戰爆發後,美援每年一億美金給台灣,支援擴及教育單位。東海雖被列入相關研究報告中,甚至有民間資料將東海建校列入「廣義美援項目」中,但都無以查核。


*UB:美國「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UBCCC) ,1955年5月更名為「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UBCHEA) 。


按聯董會會議紀錄索驥,勾勒建校主軸

1951年3月16日,授權Dr. Van Dusen,計畫及預算委員會主席,籌備4月14日年會的議程,討論聯董會的工作議題。

1951年4月14日,31位出席者參加全天研討會,建議年會保留資源以供UB對未來中國的服務。

1951年5月,對應中國的強硬作風,UB仍不放棄對中國的使命,但把服務地區擴至亞洲其他國家。年會同意成立亞洲服務特設委員會(Ad Hoc Committees on Service in Asia,簡稱「亞特會」) 。

**燕京范蔡戲鳳  蘇州乃史催生

1951年6月7日,Ad Hoc CSA討論「福爾摩沙的基督教高等教育」(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Formosa,CHEF) ,以回應台灣教育部門的蔡一諤先生(Stephen Tsai )和燕京大學的范天祥博士(Dr. Bliss Wiant)分別向UB所提出援助台灣國立和省立高等教育的請求。

1951年9月13日,亞特會討論由蘇州大學(Soochow Univ.)前校長文乃史(Dr. W.B.Nance) 所提在台復校(東吳大學)的提議。燕京和金陵大學也都有合設「流亡聯合大學」之議。

決議:UBCCC不應支持帶有原中國教會大學為名的任何計畫(The UBCCC should not consider supporting any project bearing the names of any of the mainland colleges) 。

1951年9月21日,UB原則上鄭重考慮對台灣工作的推薦案。

**芳衛廉作媒人兼顧生子

1952年4月2&4日,根據芳衛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走訪台灣的報告,亞特會以兩天的議程討論「台灣基督教大學」(Formosa Christian College) 議案,議決尋求由台灣基督教團體提出適切計畫書。

聯合長老教會的代表Dr. Charles Leber主張:「除非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主動來申請,不應由本董事會主動在台設校」。

Dr. Fenn在會中提出建校備忘錄:”Memorandum to the Trustees on the Kind of Christian College I would like to see on Formosa) 成為「台灣基督教大學」的基本藍本。

1952年,聯董會Dr. Charles Leber訪台和黃彰輝牧師洽談「台灣基督教大學」籌設事宜。

並由台南神學院副院長彌迪理(Rev. Harry D. Beeby,英籍傳教士) 去函聯董會表達意願,隨即獲得善意回函,邀他提出「能象徵新時代的教育理想」的設校理念。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當助產士

1952年6月20日,「台灣基督教大學」計畫執行的討論:
Dr. Fenn建議由Dr. F. T. Cartwright(Methodist) 所擬議派Dr. S. F. McCutchen(NY Univ.) 為UB駐台代表的可行性,並請Rev. H.D. Beeby 協助提供經驗和技術,協助瞭解地方實情。
T-1011 決議:成立1952-53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 。
T-1012決議:派Dr. Fenn赴台3-4週,進行初步工作。

1952年7月20日 - 1952年8月4日,Dr. Fenn 再度抵台。

1952年9月到12月,Rev. H.D. Beeby應UB之邀赴美,考察相關教會大學。
回台後向UB提出「手腦並用的教學,學勞並重的學府」的新構想,被認為「這是設立東海大學的起點」。

1953年2月,聘Dr. Thomas W. Graham(葛蘭翰)為駐台代表,期間為6月至12月。

1953年5月19日,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代表黃武東牧師抵紐約,參加聯董會會議,表達台灣總會議決:「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有絕大的關心與歡迎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所計畫將建設大學於台灣之事,同時總會願表示絕大的協力來幫忙到這個目的達成」,獲得UB會議決議: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成為創建東海大學的Co-Founder(共同創辦者)

**東海大學誕生

1953年6月,Dr. Fenn與Dr. Graham抵台,籌組東海大學籌委會,由杭立武任主席,狄卜賽夫人( Mrs. Constance S. de Beausset )任榮譽英文祕書,張靜愚任榮譽中文祕書,蔡一諤任榮譽財務長。並戡定位於台中市西屯區校址。

1953年9月,校名定為東海大學,及選出首屆15位董事。資方(聯董會) 代表,官方(政界相關) 代表,及民間(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代表,各推派5位董事組成。

1953年10月2日,首次東海董事會議在台中市舉行,杭立武博士任董事長,執行委員會委員:杭立武、葛蘭翰、蔡培火、彌迪理、蔡一諤。

1953年11月11日,美副總統尼克森主持破土典禮<經由美國在台的懷特工程公司經理狄卜賽先生(Valery S. de Beausset)出面邀請>。

1954年8月16日,東海董事會聘陳錫恩博士為首任校長;並未獲教育部同意。

1955年4月,曾約農應聘為東海首任校長。

1955年11月2日,Tunghai’s Opening Day(創校日) 。

1957年8月,曾約農校長辭謝延聘,由東海董事會改聘為榮譽校長。吳德耀院長被聘為代理校長。

1958年9月,第4年新生入學。###

整個脈絡可以勾勒出:基督教的基因(Love),透過美國UBCCC,初步轉錄(Transcription)成Ad Hoc CSA,再轉錄熟成CHEF(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Formosa) ,運作結果定型為FCC(Formosa Christian College,福爾摩沙基督教大學);據此,經過複雜轉譯(Translation)生產出的成品,選在台中落地生根(Implementation),取名叫THU(東海大學)。在這過程中,轉錄的工作由聯董會負責,祕書長芳衛廉博士是關鍵人物。進入轉譯的階段時,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以「共同創辦人」的角色協助參與,由台南神學院的黃彰輝院長、彌迪理副院長、黃武東牧師參與落地生根的工作。到了「生產」階段,農復會發揮了後勤t-RNA的功能角色,功不可沒。只不過,在進入「產房」(r-RNA)的民間「助產士」已被官方黨政代表所取代,也因而埋下日後基因突變的因子(Oncogene)。

後語

回溯東海初創,確如芳衛廉祕書長在「備忘錄」中所言:「台灣所需要的是不一樣的大學,既然是從無中生有,我們大可有機會創立一所不同形式的大學」,達到品質保証的標準;不幸地,後期的東海開始標榜:藉東海以「繼承淪陷於中國大陸的十三所教會大學的優良傳統」(東海二十五年校史) ,終於無法抗拒「因襲過去傳統大學的意向」而被固有文化所同化(Assimilation)了,這是文化所帶入的基因突變。到了建校六十週年前後,「前世今生」(註:多神教的輪迥轉世論)的突變已經表面化。

芳衛廉祕書長1952年所擔心的「夢魘」警示:「我瞭解因襲過去傳統大學的意向幾乎無法抗拒,但我也相信除非成功地抗拒它,否則我們終將會失敗。」(I realize that the tendency to repeat past patterns will be almost irresistible, but I also believe that unless we do resist successfully, we shall have failed.) ,竟然在過了一甲子後,東海正面臨著最嚴峻的考驗。(2017/4/27)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