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與自己「外省」家庭的成長歷程對話,紀錄片導演傅榆拍攝出短片新作《不曾消失的台灣省》,即將在5月登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首映,收錄在國家電影中心所企劃製作的《時光台灣》當中。傅榆表示,她是一個「廣義上的外省人」,這部片是與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尷尬」對話,呈現一個「外人」的自我探索歷程。
傅榆現為獨立紀錄片工作者,過去曾經拍攝以太陽花學運為背景的《太陽.不遠》、記述中國學生參與台灣社會運動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以及探索青年價值認同的《藍綠對話實驗室》。傅榆笑說,回首這幾年的拍片經驗,幾乎可以自稱是個「政治狂熱者」。
傅榆說,她是一個「廣義上的外省人」,父親是來台就讀大學並定居的馬來西亞僑生,媽媽則是印尼華僑,9歲就到台灣,兩人對於中華民國、國民黨都有極高的認同,她曾經認為世界都就是如此,直到這幾年拍片的過程,包括本次拍出以自己為主角的影片《不曾消失的台灣省》,都是不斷在「補課」,去認識她與她的家庭所未經歷的台灣歷史,包括國民黨迫害台灣人,甚至是各種「非我族類」的故事。
傅榆表示,翻閱國家電影中心的資料影片時,發現有許多前台灣省省長宋楚瑜的政令宣導影片,其他導演都一笑置之,但她的心情有點複雜,她的家人曾是火熱的宋楚瑜粉絲,對於「台灣省」也有一定的情感,她小時候繼承這樣的政治認同,看著這些荒謬的宣導影片,心情也很複雜,這是拍攝《不曾消失的台灣省》的緣起之一。
《不曾消失的台灣省》短片中,使用到諷刺國民黨的台語片《王哥柳哥007》片段。圖/公視提供
短片《不曾消失的台灣省》當中,是穿插著傅榆與自己生長經驗的對話、「宋省長」的政令宣導,以及當時成功規避國民黨的管制而留下的台語片。傅榆自嘲,自己的生命經驗其實很「尷尬」,既不是跟著國民黨過來壓迫台灣的「外省人」,家人的政治立場,又使她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傅榆表示,作為「外人」而感到尷尬的部分,其實正是轉型正義需要處理的,期許有朝一日,像她這樣的「外人們」也能更加理解台灣處境,一起向前。
《時光台灣》紀錄短片集為國家電影中心所企劃製作,以該中心所藏的數百部資料影片為素材,透過眾多導演合作而成的13則短片,從不同角度切入台灣歷史,將在5月4日至5月13日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舉辦首映。
收錄於《時光台灣》中的內容,包括沈可尚《時光中》、溫知儀《與引商阿姨對話》、陳潔瑤《32公里 ~ 六十年》、廖克發《螢火》、傅榆《不曾消失的台灣省》、鄒隆娜《虎父的妞妞未而立》、姜秀瓊《太陽雨》、林婉玉《默默行》、侯季然《剪刀找貓》、黃庭輔《大象會跳舞》、陳芯宜《恍惚與凝視的練習》、鍾權《一中》,以及林泰州與吳端盛共同執導的《最後的影像化石》。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表示,從《時光台灣》紀錄短片中,可以看到跨世代、跨文化、跨地域的導演們重新梳理自己與台灣、時間的關係,也激盪出台灣多元影視創作的更多可能,在中國提出對台31項措施的當下,台灣仍然能夠保有創作的自主性,可以說是彌足珍貴。
參與《時光台灣》製作的導演群,後排左起為姜秀瓊、林琬玉、陳芯宜、傅榆、陳潔瑤;前排左起為黃庭輔、廖克發、侯季然、林泰州、吳端盛。圖/程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