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從文蛤歉收談智慧型養殖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從文蛤歉收談智慧型養殖

 2019-07-07 11:11
台灣傳統養殖漁業曾風光一時,卻因疫病、超抽地下水、污染、天然災害等問題,而沉寂下來,養殖漁業重要性大不如前。圖/民報資料照
台灣傳統養殖漁業曾風光一時,卻因疫病、超抽地下水、污染、天然災害等問題,而沉寂下來,養殖漁業重要性大不如前。圖/民報資料照

國內雲林台西鄉的養殖文蛤卻再度發生產量歉收,養殖戶愁眉不展,只能呼籲政府相關機構,幫助他們找出原因及應變方法。這些年國內養殖文蛤發生大量死亡情形的頻率越來越高,業者損失慘重。政府部門委請水產試驗所及相關大學教授進行研究多時,原因仍眾說紛紜(如基因劣化、放養密度過高、氣溫遽變、池子老化、弧菌爆發、工業污染病毒感染等等)。若真的認為大環境的改變,已經讓傳統文蛤養殖方法難以適應,也應該坦誠的告訴養殖戶並指導他們該如何走下去,如改變養殖種類?改變養殖方式?採取輪養? 休養?或轉營其他產業?而不是老是透過補助予以安撫,治標不至本,讓慘事一再上演,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作為!

水產品具高蛋白、低脂肪、健康且營養豐富的食物。隨著世界人口的成長,對水產品需求也在增長,2018年全球每人每年平均水產品消費量為20.7公斤, 水產貿易額則高達1659億美元。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100億,糧食需增產70%,因此必須要採取更有效和可持續的做法來滿足人類的需求。而海洋是人類糧食供應的新希望,全球漁業總產量每年超過1.8億公噸,其中水產養殖占50%。由於漁業資源有限,86%的海洋魚類已完全開發或過度捕撈,使得海洋捕撈已達到其供應的極限,未來漁業的主要增長將來自水產養殖。為此全球正積極發展水產養殖產業,預估到2030年產量將達到1.09億公噸,養殖漁業占比將在2020年首次超過野生捕撈,到2030年將增至54%。水產養殖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食品生產體系,也成為解決水產品需求和過度捕撈的良方。不過由於養殖水產快速發展也產生了濫挖、超抽地下水、水污染、破壞當地生態系統、藥物使用過量等負面影響,這些問題不解決,養殖業發展速度越快,對環境和當地社區的潛在影響也越大,而台灣養殖漁業亦遭遇同樣的困境。

為解決養殖漁業帶來的負評,全球養殖漁業也從傳統生產提升為智慧型養殖模式,成為具高度專業化的商業活動,初步估計全球養殖漁業智慧化市場規模超過8億美元,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2億美元,遠景相當看好,可惜台灣水產科研及實際運用的腳步相對落後,須找出問題所在急起直追。以挪威著名的鮭魚養殖為例,2018年出口鮭鱒魚110萬公噸,金額高達 82.70億美元,主因在於充分運用新技術如:先進的機器人技術(AI)、「物聯網」(IOT)、感測器互連和自動識別系統、衛星定位、大數據等,不僅使養殖漁業生產更安全、更可預測,而且能夠更可持續和更高效地利用資源,也顯著的降低養殖漁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希望在2020年達成生產不含化學物質的鮭魚,同時興建全數位化控制的鮭魚加工廠,實現了每尾養殖鮭魚從進入工廠到加工和包裝都可以追溯,滿足消費者對食安的嚴格要求,成為科技養魚的新典範。

台灣傳統養殖漁業曾風光一時,卻因疫病、超抽地下水、污染、天然災害等問題,而沉寂下來,養殖漁業重要性大不如前。傳統養殖漁業靠經驗傳承受天候影響很大,如今新養殖模式正在崛起,同樣給台灣養殖漁業帶來重新出發的契機,當前台灣在繁養殖技術及IT產業發展上都還擁有相當的實力,卻未加以整合,建構出適合台灣的特有智慧水產養殖的營運模式,令人惋惜。養殖文蛤死亡正好給予我們一個重新審視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策略的契機,政府別只顧著選舉!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