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兒少健康要官學民合作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兒少健康要官學民合作

 2016-06-17 16:50
國外統計約有20%依照智力是高中無法畢業,因此十二年國教又讓這些不是唸書的料的孩子又要在課堂上浪費三年,還產生其他身心的問題,真是為台灣的兒少感到抱歉。圖/CC0 Public Domain
國外統計約有20%依照智力是高中無法畢業,因此十二年國教又讓這些不是唸書的料的孩子又要在課堂上浪費三年,還產生其他身心的問題,真是為台灣的兒少感到抱歉。圖/CC0 Public Domain

少子化兒科醫學在式微之時能受到蔡英文總統的重視,對台灣弱勢的兒少是一支強心針,不過台灣在兒少的健康問題一向沒有獨立的單位來統籌,現在雖有衛福部,不過很大的部份是教育部在處理,他們的專業是教育,跟兒童健康的兒科醫學會和衛福部關係很淡泊,甚至不能合作,這需要跨部會的整合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因此特別以此信函建議一些事情。

學生健康問題現況。根據調查,台灣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健康問題亟待改善,主要健康問題是視力不良、齲齒率居高不下、體位不正常、性行為和未婚懷孕的出現、事故傷害也頻繁、藥物濫用更是現今的難題、愛滋病感染年輕化、憂鬱焦慮等、情緒性疾病明顯增加、吸菸人數和校園暴力霸凌也是增加當中,目前學校健康雖然有一些健康促進的計劃,教育部也推行一些指標來監測,不過這些計劃都是紙上作業,衛生教育上課實質的功效,在我這十幾年的觀察效益很差,這是「典型的辦公室辦理健康促進」。

雖然目前著重學童健康照顧與追求,主要在消極的病後診斷治療和復健,這也是醫生最拿手的部份,不過仍有不少不是短期治療可以解決,尤其是兒少的情緒、行為、發展、心智的健康問題,這些問題絕不是單靠教育部就能解決,目前就是沒有跨部會的整合和主要的負責單位,因此就是互踼皮球或者便宜行事當然問題沒有解決甚至越來越嚴重,如青少年父母虐嬰致死、屏東富少養小弟砍人砸店案、鄭捷北捷隨機砍人、新北父親親手殺兒子再自盡、陳為廷襲胸案、校園隨機殺童案和最近小燈泡四歲女童遭砍死案,學校學生跳樓還有一些沒有上報的校園傷害霸凌的案件層出不窮。

嘉義市雖全面推動無菸的校園,但國中生吸菸的人數仍未減少,口腔的蛀牙率也是沒有減少,學童肥胖也是很常見,表示需要衛福部的協助和兒科醫學會和青少年醫學保健醫學會的通力合作,督促教育部全面促進學童健康。

很多人不知道兒科醫師也要懂發展和行為,或許有人認為找老師和心理師是很好,但如有醫師參與,可以用醫療面的介入效果更好,那嬰幼兒就不一樣,因為沒上學會碰到對發展和行為的諮商,兒科醫師是你會碰到的第一位專業人員,譬如嬰兒哭鬧不停有時要找兒科醫師,甚至兒科醫師也會考慮產後憂鬱和哺餵母乳的困難和虐童提供衛教。

青少年的照護在幾十年來的發展和腦部的科學研究,已經有長足的進步而且成為獨立的次專科,台灣沒有青少年疾病就醫的統計,但依照美國的就醫分析發現以兒科為例,前三名是急性呼吸道疾病、感覺系統疾病和心理社會功能失調分居前三名,但在10歲到18歲的年齡層,此心智的功能失調卻是排名第一。現在台灣青少年的事件頻上向媒體版面,如2015年9月花蓮發生14歲15歲兩位青少年為了「好玩」擺石塊在鐵道上的行為,這些需要專精青少年的醫療專業來協助青少年步入正常的心智發展,但台灣目前青少年的發展和適宜的年齡層,究竟是如何?台灣醫師才能依其心理和認知發展的階段提供適合台灣青少年的發展需求。

青少年致死原因台灣最多是事故致死、第二名是自殺,而受傷者應該也是很多,這些都跟情緒功能失調、霸凌、暴力、菸害、酒、毒品、幫派等有關聯。安全方面的前瞻性指導應該列入重點,青少年騎電動車的安全也不能忽視,暴力和傷害的介入在青少年醫學是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要加重非暴力的解決衝突模式的指導。

具體的建議
有關青少年的psychosocial interview最早是由Harvey Berman醫師提出的HEADSS(H:home、E:Education、A:Activities、D:Drug、S:Suicide、S:Sex)但現在已發展成以強項為首的SSHADESS和HEEADSSS3.0和使用有實証研究有效的Psychosocial interview,那更不用說現在行為醫學的研究也証實 Motivational interview配合5R,對青少年的行為和維持心理和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青少年睡眠在腦部發育的關鍵期,但又正值於學習和社交的複雜階段,睡眠很容易不夠,目前已知睡眠不足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不夠,易產生危險的行為,另外造成菸、酒、毒品的濫用和情緒功能失調,國高中更是七點半前就要到校根本不合美國兒科醫學會對睡眠的建議。

營養也是青少年的重要話題尤其是肥胖,希望有關單位也能夠重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園霸凌是一個公共衛生的議題,很多人卻誤以為霸凌是在一個成長必經的過程,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誤解,霸凌不只被欺負者有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可能,霸凌者也是同樣有可能行為和情緒和領導統御有缺陷,因此需要兒科醫師的介入提早把有問題的bully和bullied和他們的家庭,導入正常化以免將來變成大人危害社會。

登革熱是傳染病,霸凌會不會也變成流行病呢?

具體的建議
兒科醫師可以利用BORRIS來提早找出受害和加害的孩子,利用WART來詢問父母的狀況。
兒科是利用系統化的介入,對家長和受害者和加害者和學校提供調停的方式。

兒科醫師全面系統化對防制霸凌介入的策略
1.支持受害者和其家長
2.找出問題者包括受害者加害者及其家庭,給予治療和轉介
3.提示學業和精神醫療的服務
4.期待加害者行為的改變和改善學校防制霸凌的環境
5.避免學童有自殺意圖和自殺計畫和毒品濫用和其他的高危險行為的發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兒少吃不飽、睡不飽、玩不好、長不好、讀不好,2014年雖然是少子化,但學生的中輟率仍比前一年還高,兒少的學習環境在教改的政策下孩子的壓力沒有變少,反而因為競爭的劇烈造成兒少的健康出了問題,大部份民眾只曉得生病看醫師對於情緒所造成的身心症,就是現在成人流行的病「自律神經系統失調」,這些也會造成身體的不適,比如:頭痛、腹痛等等。依照國外統計約有百分之二十依照智力是高中無法畢業,因此十二年國教又讓這些不是唸書的料的孩子又要在課堂上浪費三年,還產生其他身心的問題,真是為台灣的兒少感到抱歉。

台灣的兒科醫師和青少年科醫師很少對兒少學習情緒和行為問題進行探討,常常這些身心的狀況不協調時都忽略了!這些兒少重要的情緒和學習的問題,導致的頭痛、肚子痛、拉肚子、嘔吐,最後演變成拒絕上學和逃學甚至逃家,進而造成毒品濫用、性行為、意外懷孕、性病、自殺、他殺和幫派不良少年,這些都是由小的症狀開始的,一旦變成中輟生就是慢性的狀況,此時不僅需要社工輔導和學校系統,也需要專精兒少的醫師的合作,卻已經往往事倍功半。

具體的建議
在此希望政府能夠提醒家長,一旦孩子不想上學時,不管是不是有發燒或身體上的疾病,或者不明原因都應該當作「急症」處理,不要忽視這輕微的拒絕上學的徵兆,兒科醫師也必須要對拒絕學校的學生做身體檢查外,更要關心其行為情緒和應變能力的發展狀況,提早發現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也可以減少中輟生的比例,促進兒少的身心健康。

建請教育部延請熟知兒少健康的兒科醫師擔任主管學童衛生的要職
兒科醫師是嬰幼兒、學步兒、學齡前、學齡兒童、國中、高中職甚至大學生的守護神,他不僅照顧身體的病痛,更應了解不同年齡層的發展需求,這個是需要政府和醫學會來加強宣導和教育,才能讓孩童健康發展成為有應變能力的成人。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