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國集團峰會在義大利羅馬召開之後,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化大會目前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展開。這是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氣候談判會議。如何應對並改善全球氣候變暖局面,已成為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本屆會議成功與否,事關人類未來命運。各方期待能夠尋得有效的減排措施,以阻止「災難的發生」。作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之一,中國的減排承諾及立場備受關注。然而,就在各大國首腦紛紛前往羅馬和格拉斯哥與會,表達對減排和疫情的關切之際,世界第二大強國的領導人-習近平卻沒有前往與會。習近平在兩次重大世界峰會上的缺席,引發諸多揣測和評論。我們就最近舉行的兩次重大會議關注的議題及相關話題,連線到在德國的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副主席、歐洲之聲理事會主席廖天琪女士。
法廣:20國集團峰會和全球氣候變化大會,是世界範圍內兩大重要會議。作為全球第二大強國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卻選擇缺席,您對此作何分析?
廖天琪:G20羅馬峰會和格拉斯哥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結束後,大家都知道,這些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並沒有在全球變暖、減排問題,甚至疫苗權益等迫切議題上達成共識,更別說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或做出承諾。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是中國,佔全球的31%。其次是美國、歐盟、印度。美、歐、印等加起來才等於中國的排放量。不過還是要提一下,美國人均的排放量是中國的兩倍多,畢竟中國人口的數量太龐大。
這次的峰會中國、俄國的元首都沒參加,這當然引起人們的議論。美國總統拜登批評說,中國和俄國領導人的缺席,是一個大錯誤,而且中俄兩國沒有展現出改善氣候危機的誠意和決心。
那麼,究竟習近平為何不在國際上露面呢?我認為這有幾個原因:1.習近平是中國權力第一人,國家領導人就如同熊貓那樣的「國寶」,不能隨意出國示人。習近平是身不由己的。自從去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他近兩年都沒有出過國境。相信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意願,也是中央高層的決定,不能讓他冒受到疫情感染的危險。這跟毛澤東當年不能出國的情形相當類似。2.中美之間的關係依然緊張,不論在貿易、軍事、人權各方面,美方急於跟他面談。美國目前經濟面臨巨大的危機,貿易赤字擴大,債台高築,供應鏈接不上,這跟中國息息相關。財政部長耶倫自己說:「不是中國需要我們,是我們需要中國。」中方現在好整以暇,就要把美國、把拜登晾在那裡,不理不睬。3.中國近期以來在國際上很不待見,香港、台灣、新疆、西藏等問題,國際上交相指責,習近平不想去自討沒趣。4.十九屆六中全會(即將)召開,想來習近平已經做好了部署,包括可能做出中共的第三個「歷史決議」,這是黨國大事,他不願在這之前到國外出任何洋相或意外。
總之,習近平這次選擇「家裡蹲」,對他個人是上策,對中國也沒有什麼損失。
2021.11.2美國總統拜登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講話。圖/擷自PBS News hour影片
法廣:氣候議題是兩大重要國際會議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在減排問題上的立場更被視為是今次氣候峰會能否達成令人滿意的協議的關鍵。北京在今年9月承諾將停止資助煤炭項目,也公布了減排目標。但目前,中國依舊以化石能源為主,並在10月中旬以來,增加了煤炭生產。鑒於目前現狀,中國能否完成減排的預定目標,難免受到質疑,您如何看待此一問題?
廖天琪:中國近年來,於再生能源方面採取了一些部署,比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發電,還有大城市裡的電動汽車,港口運輸方面已經開始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採用無人駕駛的大型電動卡車,這是一種進步。在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上,中國相當領先,它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佔世界的45%。不過中國沒有定出再生能源在總能源消費中所佔的份額。
中國提出了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其它美加、歐盟、日本、南非亦宣布將於2050之前達到這一目標。印度則晚10年,於2070年達到零和。這些目標都是30〜50年之後的事。而這期間科技的發展想也會突飛猛進。按照以往的經驗,中國往往不能兌現承諾,這特別表現在人權問題方面,如作為2008年奧運會東道主,中國答應改善人權,結果卻適得其反。但是在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上,西方國家由於由議會、媒體和民意的限制、甚至掣肘,很多事情無法落實。但是在專制的中國,中央下一道行政命令,很多項目得到政府開綠燈並提供研究經費,就能夠快速往前推進。中國當下化石能源還佔主要比例,這些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這是加快全球變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說到2030年排碳將達頂峰,之後會逐漸減少。大約兩周前,中國國務院公布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總體部署規畫,可以看到中國政府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不威脅到民生和發展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對企業、工廠設限,同時更加大力度改善公共交通設施,讓人們減少使用私家車的需要。像美國那樣,四口之家擁有四輛汽車的情況不會在中國出現。10月份增加了煤炭產量是過渡現象,長遠看來,我認為中國有能力做到2060,甚至更早一些,達到碳中和的目標。當然,前提是習近平政權不犯錯誤,不發動戰爭,不妄想用武力來侵佔台灣或跟鄰國及美國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
法廣:隨著經濟上的快速崛起,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愈顯重要。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卻日益緊張。造成這種緊張關係的原因何在?對中國政權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廖天琪:從今年上半年各國的GDP來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跟第一位的美國已經逐漸拉近距離。而第三、第四的日本和德國跟它的距離則更大。中國跟世界的運輸鏈、供應鏈之間是息息相關的。中國那邊一出問題,全球都會受到震動。它跟西方國家的關係日益緊張,表面上說是價值觀和體制不同所造成的,然而真正原因,卻依然是一種利益衝突。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牽動了大半個世界,把亞、非、歐許多國家的利益都牽扯進去。另外,中國佔領了非洲和中亞相當部分的資源。從2009年起,中國就是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它同非洲的貿易額比美、英、法、日加起來還要多。中國也深入非洲腹地,不僅在北非和東西兩岸進行投資和開採,因此往往佔了先機,這都令其他國家十分眼紅,稱之為「新殖民主義」。對中亞五國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國早已熟知情況,早早地就建起了巨大的公路、鐵路、空運以及油氣管道,雙方已經緊密聯繫在一起。如今中國是中亞最重要的貿易經濟體和強力的投資來源。
中國對香港的法制、新聞和人權的破壞,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在新疆製造的集中營和資源掠奪,對西藏蒙古的文化侵略和宗教壓迫都給西方提供了最好的攻擊目標。加上中共外交上的強勢的戰狼姿態,當然不可能受到民主國家的尊重和平等對待。
這種緊張關係可能造成三種結果:1.習政權更加破罐子破摔,變本加厲地狂妄,目空一切,我行我素,包括對台灣發動直接軍事行動,引發局部甚至大規模戰爭,屆時不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會捲入,連歐洲都會參與進來,那就是天下大亂,中國的一切「進步」、「發展」和「偉大復興」計畫都將中斷,中國將被國際唾棄、指責,長時期一蹶不振。2.北京政府審時度勢,以大局為重,返回「韜光養晦」的路線,放下那些刺激西方國家神經的侵略行為,只是「悶聲發大財」,繼續走經濟發展和科技建設的路。逐漸取代美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主導地位。3.「中間道路」,且戰且走,略為收斂張牙舞爪的惡龍嘴臉,在全球各地依然見縫插針,掠奪資源。對台灣問題暫時擱置,至少只採取軟刀子的滲透、反間等陰方法,不直接兵戎相見。對少數民族地區採用懷柔的手段,舒緩矛盾。
不管哪種方法,都只是時間問題,對自由民主世界都很不利,對中國來說,第二、第三種方法比較有利。
作者指出在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中習近平可能做出中共的第三個「歷史決議」。示意圖/擷自中國人民網
法廣:近月來,中國國內局勢似乎也發生不少變化,從「整頓私企」到「共同富裕」,從閉關鎖國的防疫標準到進一步加緊對輿論的管控,政府正在全方位地掌控着局面。然而,中國的實際情況真的如其對外展示的一樣「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嗎?
廖天琪:習政權加緊對私人企業的緊縮和控制,但是到一定程度時,它還會鬆手,因為私企是會生金蛋的搖錢樹,不能扼殺。只是不能讓它太自由,屆時難以控制。專制政權對公、私兩企可以做到收放自如,這是民主國家的自由經濟做不到的。「共同富裕」是宣傳口號也是心理戰術,經常掛在嘴邊,人們也就相信了。實際上,中國整個社會的確在逐步脫貧,最窮的地區,一般人的衣食能做到無憂,也算是一種成績。中國對疫情的「清零」政策,令世界跌破眼鏡,但是極權國家能「人所不能」。你看西方國家有足夠疫苗,還是有不少民眾堅決拒絕接受接種疫苗,政府不能強迫人民。這種問題在極權國家不存在,不說打那一針,政府下令讓你墮胎結紮,讓你絕子絕孫,人民都不吭一聲,乖乖聽命。極權政治利用無上的權力製造恐懼,讓人服從聽命。經濟繁榮了,加上監控系統不斷完善,宣傳機構又在不停地麻痹人們的知性和感性,社會的穩定性自然增加。我認為中國真是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道路」,老百姓一方面嘗到物質生活提高,日常生活便利的甜頭,把那些令人煩憂的「人權」、「法制」、「尊嚴」問題都丟在腦後,或讓給少數喜愛思考的「異議人士」,讓他們去背負那沉重的十字架。說實在的,對於中國前途,我是憂喜參半,喜的是普通平民生活逐漸富裕,步入小康,憂的是中華文明漸漸失去它原來的醇厚、斯文,而沉淪到庸俗、市儈的低端層次中。
※本文轉載自: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