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財經評論】親海溺斃的反思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財經評論】親海溺斃的反思

 2016-05-07 16:00
台灣大部份的海岸幾乎都是消波塊,既破壞海岸風景,也阻隔了民眾與大海的距離。民眾一提到海洋,往往只想到可以吃下肚的海鮮。(圖片: 下載自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海洋學習站)
台灣大部份的海岸幾乎都是消波塊,既破壞海岸風景,也阻隔了民眾與大海的距離。民眾一提到海洋,往往只想到可以吃下肚的海鮮。(圖片: 下載自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海洋學習站)

日前宜蘭海灘再度發生男童落海遇難的憾事,有旅遊名人PO網表達遺憾也建議政府應該教育國人正確的海洋知識與如何避免危險,而不是到處設立「危險海域,禁止游泳」的標語,一語中的點出過去政府推動海洋立(興)國願景的最大盲點在於-國人的普遍拒海與懼海,許多國家標榜的是陽光、沙灘、比基尼,而台灣海岸多數呈現的是水泥消波塊、嚴禁游泳垂釣的警示牌,不僅將美麗的天然海岸風景破壞殆盡,也阻隔了民眾與大海的距離。港口邊四目所見不是美麗的海景,而是販賣海鮮的商販和餐飲部,民眾對海鮮的興致遠高於對海洋的體驗;試問國人每年有多少時間親近海洋或從事海洋休閒活動?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即明確宣示,海洋環境為人類永續發展最珍貴資產,而我們坐擁寶山卻不知珍惜白白浪費了上天給予那麼珍貴的海洋寶藏。

遺憾的是每次談到海洋議題,相關人士關心的焦點總擺在成立海洋專責機構以及其位階高低,以此來檢驗政府是否對海洋的重視,卻無視於國人因長期缺乏海洋知識和技能,所造成對海洋的無名恐懼和怯步。這個根本性問題若無法克服,新政府高談闊論重視海洋,開發海洋同樣只是選舉口號,畢竟沒有親海的民眾又怎會成為海洋國家?

由於缺乏「海洋文化」的素養與視野,讓我們的政府官員習慣用經濟數值來看待海洋,也才會積極在各縣市推動各種海鮮觀光季如黑鮪魚文化觀光季、鎖管季、虱想起、石斑魚文化季、鰻魚季等等,美其名是海洋文化觀光但實際行銷的還是海鮮美食,對於增加國人海洋魚類資源保育、海洋生態環境維護等沒有實質幫助。反而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造成我國漁民違法大量捕殺瀕危魚種,遭致國際海洋保育團體的嚴厲批評,也引來歐盟委員會對台灣遠洋漁業舉黃旗警告,給台灣環保帶來負面形象,讓台灣離海洋國家的目標越來越遠。

新政府若不能從根本教育著手讓國人了解海洋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性,願意放棄口腹之慾拒食魚翅、魩仔魚等食物,嚴格管制破壞海洋環境的不法行為並教導民眾有關海上活動安全防護知識,政策鼓勵民眾親海愛海,逐步建構與海洋的連結與深厚情感,台灣將無法從鎖國轉為開放,從海島國家轉為海洋國家,又如何在新的海洋時代中找到出口?為了海洋永續發展是到了全面檢討台灣海洋政策、法規、教育、人事的時候了,新政府請從教育民眾認識海洋開始並做好親海準備!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