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濃蔭舊澤 田野花香 美哉宜蘭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濃蔭舊澤 田野花香 美哉宜蘭

─行腳九芎城(1)

 2020-05-05 14:54
嘉慶15年(1810)年,清廷指派台灣知府「楊廷理」始創開蘭事宜。據記載,楊廷理曾寫下 「他日濃蔭懷舊澤,聽人談說九芎城」的詩句,所以後人說宜蘭市又稱為九芎城。圖/擷自宜蘭縣教育平台網站
嘉慶15年(1810)年,清廷指派台灣知府「楊廷理」始創開蘭事宜。據記載,楊廷理曾寫下 「他日濃蔭懷舊澤,聽人談說九芎城」的詩句,所以後人說宜蘭市又稱為九芎城。圖/擷自宜蘭縣教育平台網站

(一)前言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卻沒讀萬卷書,但卻行了萬里路。不讀書,只走路,就像個辛苦的郵差一樣,認識了地方,卻無暇探究該地所以然。所以,走了路,還是要讀書,才能悟出所以然。

我一生走過大部分世界,有好幾個萬里路,看過許多都會群(都會走廊)、大都會、都會、城鎮、小鎮、鄉村,甚至住過幾乎半年是冰天雪地的雙城(明尼阿波里斯)、四季分明的美國首府華盛頓市郊、風光明媚的港口城市西雅圖好幾年,享受過大都市的便捷、繁華、多元文化、時尚、夜生活、娛樂、文物等等,也體會出鄉村的寧靜優雅,但總覺不如我出生的故鄉:宜蘭。宜蘭真是一個山明水秀,有古城韻味,有現代化便捷,有鄉村安祥,是一個不折不扣、宜市宜居的市鎮。

若以生活質素(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醫療、衛生、教育、自然環境、公共服務與交通、餐廳多樣性)評比全球宜居城市的話,名列前二十名(維也納、蘇黎世、奧克蘭、慕尼黑、溫哥華、杜塞道夫、日內瓦、哥本哈根、雪梨、阿姆斯特丹、威靈頓、柏林、伯恩、多倫多、墨爾本、渥太華、漢堡、盧森堡、斯德哥爾摩),我都去過,亞洲城市沒有一個上榜呀!

但若以接近性(一個小時內可上山下海)、安全性(治安)、便捷性(上街、購物、看病...)、自然風景(山明水秀)和食物品質(價廉物美)等宜居條件評比的話,2016年,台灣擊敗66國與城市,高居首位,是全球最宜居住地。台灣為何奪冠,居台外國人感覺就像「家」一樣。根據富比世雜誌(Forbes)報導,引述在台居住近10年的宜家家居(IKEA)集團董事瑞典籍的凌思卓(Martin Lindstrom)的說法,「台灣是亞太區隱藏的最佳寶石之一,非常容易讓人有家的感覺。」凌思卓認為,台灣有山林景緻,是登山與騎車的好去處,另外還有美好的飲食與咖啡店,最重要的是友善的人民。台灣的自然景色和物價與生活品質的平衡,讓居台外籍人士感到滿意。調查同時指出,台灣的工作環境也被高度評價,工作與生活能健康均衡。

若再以空氣污染(Air Pollution)、供水(Water Portability)、污水(Sewage)和垃圾清理(Waste removal)等環保品質來評比的話,宜蘭市更是台灣最宜居住地。

我很榮幸生於此,長於此,將終老於此,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現利用餘生,彌補對故鄉認知的空白,我用行走方式,細心體會故鄉古蹟、一草一木,將所知的記錄下來,編寫成書(未出版),留待後人再細磨精雕。

(二)  「九芎城」的由來

退休後,為了休閒舒壓及運動健身,清晨走入鄉間,沉醉於漫天飛舞清涼花草香中,在鄉間田園小路健走;有時迎著風,輕鬆悠遊河堤,壓力全失,消遙又自在。我每天至少作二小時的健走,除了成就健康之外,「行腳九芎城及近郊」這乙書,更是它的副產品。更重要的是體會出「如果不讀書,行萬里也不過是個郵差而已」的道理!

走過舊城、舊街、古厝、老樹,美食攤、農田、廟宇,處處都敘說著過往的歷史,都是認識宜蘭的好方法,走在宜蘭的街道、農路上,微涼的風迎面拂來,大口呼吸,原來這就是宜蘭的味道啊!而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宜蘭,更有先民們開始墾殖的痕跡,等待我深層地認識與疼惜。


九芎花。圖/李界木

「九芎城」的由來:荊竹加九芎

台灣各古城,幾乎都以築竹城開始。因台灣瀕海沙淤,不宜磚築,又時有地震,雖建築亦不固。因而周植木柵為垣,並繞以荊竹,隨時修補,作為守禦之防。嘉慶15年(1810)年,清廷指派台灣知府「楊廷理」始創開蘭事宜。但是當時經歷過林爽文事件的教訓,楊廷理深知竹城只足夠自保,一旦遇火砲,可以說根本無招架之力。又當時宜蘭設治之初,沒有足夠的經費來源購買磚石,於是採用最節省的方式,宜蘭城是下層夯土為壘,其上再密植荊竹,垣外再環以土生的「九芎樹」為城垣。據記載,楊廷理曾寫下 「他日濃蔭懷舊澤,聽人談說九芎城」的詩句,所以後人依此附會說宜蘭市又稱為九芎城。

不過,據說因蘭陽地區秋冬多雨,地土鬆濕,以致不能存活。到了嘉慶 17 年 (1812) 年,短短三年,九芎所存者不過十分之三,甚至,至姚瑩到任時,荊竹已長得十分茂密,但九芎樹確無蹤影。

從小就喜愛九芎,小時侯常吵要九芎干樂(跎螺),因它固若金湯,不怕別人K,當它旋轉時響聲又亮,虎虎生風,若再穿上九芎製木屐,多威風神氣!九芎樹因紅褐色的樹皮剝落後呈灰白色,樹幹光滑堅硬。由於九芎的樹皮光滑且成片剝落 ,連猴子爬上去都會滑下來,因而也稱為「猴溜」或「猴不爬」。九芎也因材質細密,為菜砧板的上等木料或製作跎螺的好材料。長大後聽人說,九芎樹是魯凱族人的聘禮,一般在男女雙方訂婚成功之後,女方會要求男方去上山砍柴,這時男方會派出一些年輕力壯的青年,到山上砍一種樹叫「九芎樹」送到女方家,否則訂婚儀式不能進行。聘禮木,它最重要是在考驗男方的心意,其實魯凱族人們認為一個男人如果不會砍木材,如何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加上九芎樹是一種燒火用,最好的上等木材,木質硬,紋彩好看,所以,魯凱族人不會亂砍這種樹,只到了訂婚時,才隆重的使用它,對它是另眼相看,愛護疼惜。

「九芎」是正港的台灣貨。現在除了在宜蘭大學校園之外,九芎城裡很難找到九芎樹,但紫紅色的紫薇,在宜蘭河堤常見,這兩種怕癢的植物,是同屬的植物。


紫薇到處常見。圖/李界木

文化須深耕,歷史重傳承

宜蘭原稱噶瑪蘭,是以噶瑪蘭族名為地名,因為是音譯所以又稱蛤仔難、甲子蘭等。另外文獻上也稱「蘭地」或稱「蘭陽」,清光緒元年由原本的廳改制為縣,便以噶瑪蘭,冠上文雅的宜字,從此便稱宜蘭。噶瑪蘭廳,通判楊廷理,選中當時西勢平原(宜蘭平原)地理中央的「五圍適中之地」做為廳治之所在(即為今日之宜蘭市)。自此之後,無論在日治時期抑或是戰後,幾經改制,宜蘭城一直是蘭陽平原的核心都市、交通樞紐。

宜蘭市居蘭陽平原精華區中心。嘉慶7年,漢人到此地開墾,當時稱為「五圍」。宜蘭縣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入清朝版圖,嘉慶17年(1812年)正式設廳治理,廳治選在五圍,五圍即今宜蘭市古城。嘉慶18年(1813年),宜蘭城修築完成,城內設施在數年內一一完備,宜蘭城儼然成為蘭陽平原政治、經濟、文教的中心。

戰後初期,1950年宜蘭設縣,宜蘭市成為縣治,並為縣內唯一的縣轄市,在各宜蘭鄉鎮市中人口數最多,且全縣級的設施,如宜蘭縣政府、宜蘭縣議會、宜蘭縣史館等,均設在此。 在歷史背景與豐厚的文化資源條件下,宜蘭市一向被譽為宜蘭縣的文教特區。在蘭陽地區,是政經文教的重心,亦是台灣東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走遍全市、鄉路,從清領、日治、戰後等不同時期,產生了社會變遷與行政區域的更迭,終戰後行政區域的重新調整,新舊地名之間發生變化,都有必要了解敘述,讓後世子孫有認識與瞭解的需要。藉由實地田野踏勘與關鍵人物的訪談,蒐集了第一手資料,同時收集相關的文獻研究、規劃報告、媒體報導等資訊,綜合成對地方的初步認識,編寫成此書。「文化須深耕,歷史重傳承」。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