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海外台人團體不要涉入初選」的言外之意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海外台人團體不要涉入初選」的言外之意

評〈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面對民進黨總統初選〉的聲明

 2019-06-11 09:28
故廖述宗教授遺著封面。圖/王泰澤
故廖述宗教授遺著封面。圖/王泰澤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以下簡稱「北美台教會」),最近為民進黨初選,發出一則聲明。官方網站聲明的副題是:「冷靜面對民進黨總統初選」。 

同篇聲明寄回台灣發表,副題中的「冷靜面對(民進黨總統初選)」卻改成「海外台人團體不要涉入(民進黨總統初選)」(此以《上報》副題為例;其他四報用字小有變更,聲明中呼籲「勿涉入」,同樣殷切。)這一副題改變,改變了聲明的基調:「冷靜」聲明本可鼓勵人們果敢參與民主生活;更改後,變成「北美台教會」在勸告海外台人團體不可涉入初選。這才引起我的注意。

海外台人團體不知凡幾,怎由得「北美台教會」叮嚀不可涉入民進黨初選活動?再說,在台灣,醫界團體挺蔡英文已見報端,這不是團體堂堂正正涉入初選,什麼才是團體涉入初選?那麼,在台灣,團體可涉入初選,為何「北美台教會」呼籲海外團體不可涉入?「北美台教會」本身是海外台人團體,在台灣島內報上發表聲明,呼籲遠離半個地球、同是海外的台人團體不可涉入初選,實是虛晃一招,自失立場。

常言道,勸人不要談政治,言外之意是在否定對方的政治立場;同理,勸人不要涉入初選,言外之意當然也是在否定對方評論初選。前不久,才有多位「北美台教會」重量級人士,特意拋出「協會前會長」的光耀頭銜,參與台灣島內發起的「蔡賴配」聯署,鼓吹跳過自以為必然破壞黨內團結的初選,意圖成全蔡英文現任優先,同時斷絕賴清德參與初選的基本權利。這樣有「前會長們」聯署和包括「今會長」發表聲明的相繼活動,不是要使台灣民眾對海外知識份子所屬的「北美台教會」團體涉入初選的好印象嗎?聲明中同時又特別陳述「我們尤其擔心的是,已有不少台僑領袖在不知情或得到片面資訊的情況下加入連署。」誰「不知情或得到片面資訊的情況」,該由誰決定?這樣的擔心,用意何在?當不是「北美台教會」的台僑領袖不知情或得到片面資訊的情況下加入連署的真情告白吧。

「北美台教會」的呼籲未彰顯程序正義

反觀民進黨初選紛爭之始,二位平等的黨員賴清德和蔡英文,依照民進黨中央已經正式公佈的初選規則,先後繳費登記參選。其後,民進黨中央卻認為此項規則,本為蔡總統單面認定不會有其他競選者設定,後有另一競選者時,這項規則已不適用,於是因人設事,改變成對蔡英文有利的另一套規則,繼而「黨內民主」(專權勾當)歹戲拖棚。那時,「北美台教會」本應秉持「民主程序正義」的中心思想,站在超然立場上,挺身呼籲民進黨主持初選規則的黨中央,堅守民主「程序正義的普世價值」,遵照並執行原定的遊戲規則,並把握此機會,帶動故鄉台灣全民正當的民主政治教育。「北美台教會」若無「教育大眾」之心,「教授」二字之義,如何闡明?

「民進黨違背民主程序正義改變規則」,經賴清德「『政治』同意」,初選規則紛爭,米已煮成飯。在此兩造政見說明會之前,「北美台教會」此項尾隨的「呼籲聲明」,內容已經了無全民政治教育價值。假如台灣價值不彰顯民主程序正義,那麼失去台灣價值所衍生出來的是非對錯,淪落於公説公理,婆說婆理,爭吵的不是批評別人,就是讚揚別人的老生常談。當知識階級的政治爭論無關重要議題,連地名諧音尻穿(kha-chhng)的芝麻小事,都會驚動層峰,費神參與說理——理勝理虧,都浪費時間。

回憶 1980 年故廖述宗教授創立「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1983 與 1989 年二次組織「返台選舉觀察團」[註],目標是接觸黨、政、學術、文化、媒體,瞭解台灣選舉和民主化進展(見《食果籽 拜樹頭》廖述宗 / 莊家穎,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頁 86、114  )。其崇高理想,傲視當今同一組織,不以民主程序正義論事,而僅關心公説公理,婆說婆理的小格局,在茶壺裡分別敵我。

賴清德投入初選是珍貴的政治教育

台灣海內外台獨、民主運動六十年,目前運動者連在生活中以行動履行民主程序都無意堅持,寧願抱怨前朝以爛比爛,代代傳承,讓有心全民教育之歷代台獨、民主鬥士,情何以堪。

民主機制就是民主機制,台灣的老中青三代都應同心遵守,違紀者必受撻伐。確保台灣的民主價值、發揚民進黨的執政價值,不可以只是口頭禪。莫把「責任」誤成「功績」;台灣人的人文思維,不可如此殘弱。

這次賴清德勇敢登記參加初選,依法挑戰在位總統,對民主台灣最大的貢獻是,給予台灣全民一次前所未有的政治教育。不管選民的眼睛雪亮不雪亮,這是台灣歷史上,全民不分當道或路人,甚至於「北美台教會」全體會員,都接受了一次內省外聽的機會。

[註] 1983 年,三人,廖述宗,張旭成,陳榮耀教授。1989 年,七人,廖述宗,陳文彥,林宗光,張旭成,林武男教授,Professors Ethel Klein, Peter Tague.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