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的選舉尚未落幕,因為有18個州支持德州在聯邦最高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推翻四個搖擺州=賓夕法尼亞、密西根、威斯康辛、喬治亞州的大選認證結果。這場選舉其實把美國內部的矛盾完全暴露出來,美國是否能夠如同拜登所說,可以在選後,把美國團結起來呢?這些都只能看後續的發展。
但誠如作者在多篇的專欄中所說,美國的政治發展與台灣的生存息息相關,因此,對於美國的認識對於我們台灣人來說,應該是很重要的,我們絕對不能當個旁觀者,甚至,在未來地球村的發展當中,台灣與美國及相同的民主國家另組國際組織,或是由我們與美國組成邦聯,乃至於最後加入美國成為美國一州都是有可能的。因此,作者想要利用民報的專欄,對美國做詳細的介紹。
一、美國的政治與保守派及liberal派
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黨一般被歸於liberal ,而共和黨被歸於保守,那麼什麼是liberal ?什麼是保守呢?這兩者可否完全適用於這一次的美國總統大選呢?作者在「美國的保守主義與總統大選」一文當中,雖然有過簡單的介紹,但該文只是對兩者的差異做一說明,顯然有所不足,因此,作者想在這篇文章中,以歷史發展的角度,有體系但較簡單地來做一來龍去脈的分析。
(一)liberal 的立場是什麼?
美國的liberal 是指如下的思想與立場,亦即:「積極承認國家的角色與任務的立場,例如國家應介入經濟活動,以實現國民的自由;國家應介入州的政治與教育,以守護人民的自由」。
基本上,民主黨是屬於liberal (左派),而共和黨是屬於保守(右派),但是美國的保守與liberal 的對立是有歷史的發展脈絡的,要了解其間的對立,必須先了解各自的立場是怎麼變遷的?而且假如我們要了解美國的liberal ,基本上要對《推動美國政治.經濟之原理》與《政治學的理論》有所了解。
(二)liberal 在美國政治上的意義
美國本來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國家,因為美國是由追求自由的人們所建立的國家,這些人們要與歐洲的「威權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傳統分手、訣別。因此,美國的左派與右派的對立基軸是站在「自由主義」(Liberalism )這個共同基礎之上的彼此對立,這是美國所特有的政治現象。
(三)美國政治的特徵—保守與liberal 的差異
因此,美國政治的特徵是:
在自由主義這個大前提上,大家都是就經濟的權利與社會的權利,來追求自由的;
但是保守陣營的共和黨,希望國家盡量不要對於經濟、社會、宗教、州的行政等等加以介入,
而liberal 陣營的民主黨則是認為:在經濟、社會、宗教、州的行政等等的領域,如果有必要時,某種程度,要承認國家的介入。
(四)liberal 與保守的同時出現
liberal 與保守的對立很明確浮現出來是在1930年代的時候,當時,支持「大政府」之政策的人就自稱自己為liberal ,而對liberal 加以批判的人就變成是「保守」。
(五)liberal 與保守的區別
如果從更具體的政策內容來看的話,liberal 與保守的主要區別,大致上可做如下的區分:
製圖/張正修
但是以上所述只是極其粗略的分類,現實上,在左派、右派當中,因為時代不同,也會有種種的立場。大體上來說,這兩者的基本差異是:
liberal 認為國家假如不介入的話,會產生弱者,所以,為了守護自由與權利,國家的角色非常重要。
至於保守則認為國家如果介入的話,會產生沒有效率的政府組織,經濟活動會變得沒有效率,而過度的保護會產生依賴,所以國家的角色應是最小限度就好。
二、美國liberal 之發展史
liberal 是否從一開始就一直具有一貫的思想呢?或許有人會認為「有」,但並沒有這麼一回事。即使說是liberal ,也會因為時代不同而會有不同的主張,而對於保守陣營來說,這也是同樣的。
從大體的發展來看,1930年代是liberal 的誕生,1960年代是liberal 的全盛期,在1980年代,liberal 走下坡,從1990年代至現在,是liberal 的變化期。
大體來看,1930年代(liberal 的誕生)→1960年代(liberal 的全盛期)→1980年代(liberal 走下坡)→1990年代(是liberal 的變化期)→現在
以下,我們簡述其發展的過程:
(一)美國liberal 的起源
如同前面所述,美國政治的基本前提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 ),但在某一個時期,它就分枝而成為「保守」與「liberal」 。而分枝的契機就是1930年代所實施的新政(New Deal)。
1、新政的政策。1930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使美國從景氣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當中站起來,他就實施了以大政府為基礎的各種政策,例如公共事業的實施、對於失業的大規模救助等等。
本來,自由放任(國家不介入經濟)是自由主義的基本立場,在新政之政策實施以後,「守住個人的自由與權利的立場」就被稱為是liberal 。
經過這種意義轉換之後的美國的自由主義,有時候就被稱為「新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 )或社會自由主義(Social Liberalism )。要注意的是,這個New Liberalism 與其後發展出來的Neo Liberalism 是不一樣的,這個New Liberalism 是由英國的葛林(Thomas Greene)所開始的。
2、因為liberal 的主張,就有人主張說:「不,這不是自由主義,國家不應該介入經濟活動」。這些人想要守護美國傳統的自由主義,在這種意義上,他們就被稱為「保守」。換句話說,在這個時代,「自由主義」就分為《liberal 》與《保守》。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所產生的liberal 的聯合就被稱為「新政聯合」。
(二)liberal 的全盛期
從1930年代以後至1960年代,liberal 變成是美國政治的主角。特別是1960年代可以說是liberal 的全盛期。
1、從1950年代至1960年代,以美國的黑人為中心的少數派(minority)為了追求自己的權利能夠受到保障,而所興起的運動就被稱為「公民權運動」。
因為在這個時代,美國仍殘留著與人種差別歧視與奴隸制沒有什麼不同的「隔離(Jim Crow)制度」。
2、詹森政權的liberal 政策
在1964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的詹森當選,他就實施了矯正貧窮、人種不公平待遇等社會問題的政策。具體來說,
(1)他面對公民權運動,就通過了「公民權法」,以撤除人種差別的隔離制度。
(2)他實施高齡人口的醫療費補助(Medicare)
(3)他對於低所得者給與食物費用的補助(food stamp)
(4)他設置聯邦獎學金制度與給付獎學金制度
在詹森總統的時代,美國政府積極地介入到經濟•社會的領域,而實施了「保障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大政府政策」。
特別,詹森總統所開始的優惠性差別待遇(affirmative action)之措施在改善少數者(minority )的社會、經濟地位方面,是很有名的措施。
(三)liberal 走得過頭與保守的聯合
但是漸漸地,像這樣的liberal 的政策就被指出有過度走過頭的現象。沒有受到優惠待遇的白人與中間階層的一部分人就批判說:「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嗎?」
由於60年代的liberal 走過頭,所以批判這個現象的保守勢力就變得具有力量。至於保守的力量主要有四個部分:
1、Neocon(新保守主義)從liberal 的脫離
本來是屬於左派勢力的紐約的猶太知識分子就轉向而成為保守勢力。他們認為美國所以會陷入混亂的原因是在於《推動大政府政策的政治人物與官僚身上》;並認為liberal 是看輕美國的傳統與宗教、愛國心的勢力。而這個勢力的想法立場就被稱為是Neocon (新保守主義)。
2、宗教右派的抬頭
由於60年代的liberal 的政策是大大地脫離「聖經」的記載,於是被稱為是嚴格解讀聖經的「福音派」與「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就整合成為「宗教右派」。
3、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的形成
由於liberal 的政策有走過頭的現象,所以認為《應該把國家的任務極小化》或認為《沒有國家是比較好》的自由至上主義就在社會上具有其力量。
4、傳統主義
liberal 是以理想為基礎而要以此去改變社會。針對這樣的態度,想要守護美國自由主義之傳統的勢力就具有力量起來。
上述四股的勢力就漸漸聯合起來,而使得極其保守的雷根當選為美國總統,1980年代,liberal敗北,而保守勢力就來到全盛時期。
(四)保守主義對liberal 的批判
在這個時代,保守勢力對於liberal 的批判主要如下:
(1)liberal 是烏托邦主義
liberal 認為他們能夠用社會科學的想法去實現他們所描繪的世界,並將之加以計畫、付諸實施,但是保守派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是讓社會的弱勢者產生依賴,而使他們無法自立。liberal 是過於期待能夠用科學去控制社會。
(2)優惠性措施產生了差別待遇
為了解消人種差別所採取的措施,例如優惠性差別待遇(affirmative action ),是對於黑人給與優惠待遇,但這同時使得與黑人重疊的階層(下階層與勞工階層)變成犧牲品。
(3)對於企業活動帶來壞的影響
「大的政府」對於大企業要求負擔重的稅金,但是使社會富裕起來的是:承擔風險而行動的企業家們。重的負擔就成為企業家精神的障礙,其結果就是:不會使經濟更加富有。
(五)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的登場
由於保守聯合的力量與liberal 的弱化,1981年,具有相當保守性格的雷根就當選為總統。
1、雷根的保守主義
雷根所實施的政策就是新自由主義(Neo Liberalism )政策。這個政策的主要內容是:
(1)將政府的角色、任務最小限度化
(2)透過管制鬆綁,以減少國家對企業活動的介入,
(3)減稅……等等。
雷根保守的政策不只限於經濟層面而已,雷根也追求「強大的美國」,他想要擴充軍事力量,以維持美國在國際社會的主導權。
換句話說,雷根政府在經濟上,是新自由主義(Neo Liberalism ),在軍事上,則是追求擴大的路線。
雷根,第40任美國總統。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新自由主義(Neo Liberalism )的登場
在這個保守主義的時代,對於保守加以批判,而從liberal 當中所出現的就是
「新自由主義」(Neo Liberalism )。民主黨內部的中堅、年輕的團隊認為過去的liberal 面對長期問題之解決,不能夠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於是他們對於過去的政策就重新加以審視、檢討。
(1)美國國內經濟的重建
舊來的liberal 是以「分配」為其主題,亦即,他們以社會的持續成長為基礎,而想要把持續擴大的餅加以分配,以用來拯救弱勢者。相對地,新自由主義所要處理的主題是:透過生產與成長,實現富裕。
他們因此而主張如下:
a、援助先端產業,
b、援助企業,以提高生產性,讓經濟活絡起來,
c、採取政策,促進儲蓄,推動企業投資(所謂供給面的經濟政策)從重視教育與勞資協調、重視共同體等方面來看,新自由主義和過去的liberal 是共同的,但是他們認為過去的liberal 的「大的政策」是沒有效率的,欠缺具體的觀點,其利益只偏向一部分的階層。
(2)軍事外交政策
在越南戰爭之後,liberal 對於軍事力量的擴大維持是採取消極的態度,但是在雷根政府之下,其所追求的是強大的美國,所以liberal 就沒什麼說服力。
而新自由主義則認為:擴大一定的軍事力是有必要的,但是不是沒有意義的去增加軍事預算,而是應該思考如何有效果的去確保美國的安全。
新自由主義在承認軍事力量的角色之後,就批判保守主義如下的立場:為了對抗蘇聯要無限地擁有軍事力量。
三、1990年代—現在:保守、liberal 對立之崩潰
於1980年代,在liberal 當中產生了新自由主義的思想,但是,在雷根的領導之下,政治上是確立了保守主義,而雷根政府是順著保守的主軸來實施政治,而這也成了既定的路線。
但是在冷戰終結之後,既有的保守.liberal 的對立主軸就走上崩潰,而這兩者就都被加以批判。
(一)柯林頓政權:liberal 的中間化
1、柯林頓政權(民主黨)很明顯地是偏向中間路線。
柯林頓政權與其說是從liberal 轉向而偏向保守,不如應該說他是具有《與舊來之對立主軸》不同的思想。
柯林頓的主要想法是:
(1)告別保守與liberal 的對立
(2)美國國民的生活排第一
(3)以國內經濟的再生為最優先
(4)為了保障安全,《經濟成長》以及《美國在經濟層面的領導》是很重要的。
過去的保守勢力或是liberal 都是認為軍事與經濟同等重要,或認為軍事應該優先,但是柯林頓則是:《經濟第一主義》、《要能確保安全,經濟是重要的》。
這和過去的保守、liberal 的差異是很明顯的。另外一點很不同的就是:因為冷戰的結束,真正意義的全球化就在美國的主導下開始。
比爾·柯林頓,第42任美國總統。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歐巴馬政權
在柯林頓之後,小布希推行了保守政策,而其後的歐巴馬政權很明顯地是實施了iberal(這是比較靠近舊來的liberal ) 的政策。具體來說,
(1)醫療:通過法案,實施全民皆保險
(2)安全保障:採取國際協調的政策、對於軍事力的行使,採取消極政策、重視對話.外交,廢止核武器
(3)移民:主張改革制度,以承認移民的權利
(4)原住民:援助其生活
(5)同性婚姻:支持同性婚姻,承認同性戀者的權利
(6)墮胎:贊成
當我們觀看上述歐巴馬的政策時,其政策很明顯的是liberal ,其路線是「為了守護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國家應積極介入」的立場。
但是當保守與liberal 的對立漸漸淡化時,由於歐巴馬想要以靠近原本內容的
liberal 思想來推動政治,因此,就被保守勢力批判為「大政府的再臨」。結果,歐巴馬的政策有很多就不能實現。
巴拉克·歐巴馬,從2009年至2017年期間擔任第44任美國總統。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3、川普政權
川普政權並非liberal ,照理說不應將之放在本文加以討論。但從川普的上台,我們可以看到liberal與保守對立的主軸其實有些仍然保持著,有些則產生了變化。
川普政權在對中國貿易乃至對外政策上是非常積極的,這一點似乎是與新保守主義一樣,但是他的思想是仍與新保守主義(neocon)不同的。
此外, 川普的支持者的核心是:
(1)美國的中產階級當中的下階層的人民、勞工
(2)白人男性
(3)地方的人
這些人是《對於既得利益階層•菁英(establishment)反彈》、《對移民以及對白人以外的移民的優惠措施感到憤怒》的人。
如果從保守、liberal 的觀點來看,川普並沒有具有一貫的政治思想,他常為了強化自己的支持基盤而有較為激烈的發言。
川普,美國第45任總統。圖/擷自白宮flickr
川普排斥移民,常有人種差別之發言,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看起來像是保守的,但是他為了幫勞工創造就業,而主張大政府式的公共事業,這部分也可以說是liberal。
從川普上任之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帶領世界走上全球化,這促使了中國的崛起,改變了國際政治的版圖,也使得美國國內經濟結構面臨衝擊,這使原來的保守與liberal 的思想與主張都無法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因此,川普雖然帶有保守的面貌,卻無法完全以舊有的保守主義來對之加以詮釋。顯然,我們可以說美國在時代的變遷之下,正在摸索一條新的道路要去超越保守、liberal 的舊有對立,而將其中適合美國之部分加以融入。也因為這緣故,川普的種種作為被稱為川普主義。
四、結語
從1930年代起,liberal 就展開了它的發展,這個發展也帶動了美國的發展。對於我們台灣人來說,美國人是很用心地在面對社會、經濟等的各種問題而深思解決對策,因而產生了各種的思想與立場,這是我們台灣人趕不上的地方,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本文僅是大略的介紹,對於在本篇文章當中,所談及的各種思想,尤其是保守派的思想,我們將陸續透過專欄加以介紹。此外,各位讀者對於像New Liberalism 與Neo Liberalism想做更深一層的了解時,可以參考作者的〈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第三篇(上)—近現代政治思想〉、〈西洋政治思想與法思想史. 第三篇(中)—近現代政治思想〉。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