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Naham 3 號事件曝露政府施政盲點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Naham 3 號事件曝露政府施政盲點

 2016-11-02 10:18
如何加強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讓漁民能安心在自家海域捕魚,恐怕是未來漁政機關施政的重中之重。圖/取材自 pixabay(CC0),民報後製處理
如何加強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讓漁民能安心在自家海域捕魚,恐怕是未來漁政機關施政的重中之重。圖/取材自 pixabay(CC0),民報後製處理

此次Naham 3號人質救援事件中我國政府遭到被綁架家屬指責救援不力,漁業署為此辯解指出漁民明知該區是危險海域,卻還要前往,違規在先,政府不能因為私人行為讓國家陷於險境而拒絕救助。然而若非沿近海漁獲有限,漁民又何必涉險跑到那麼遠的漁場捕魚?政府在指責漁民不該到危險海域的當下,是否想過台灣漁民艱難的處境?特別是南海有菲律賓和越南騷擾;日本在東海、釣魚台海域對台灣漁船亦不友善,能合法進入捕魚的海域面積大幅縮小,繳納入漁費用越來越高,台灣漁民要何去何從?政府除了積極透過國際漁業談判為台灣漁民爭取更多捕魚空間與權益外,如何加強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讓漁民能安心在自家海域捕魚,恐怕是未來漁政機關施政的重中之重。

由於過度捕撈、非法捕魚、海域汙染、氣候變遷、外來種入侵和棲地被破壞、管理鬆散等因素造成台灣沿岸漁業持續枯竭。為此農委會漁業署宣稱為資源復育及減少捕撈壓力,已積極推動收購老舊漁船、獎勵漁民主動參與休漁、實施魚苗放流等政策成果卓著。然而監委調查報告卻明確指出政府多年來針對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惡化改善施政成效不彰,該報告特別指出農委會漁業署長期以縮減作業船數來降低漁獲捕撈壓力,但歷年漁船、筏收購率低且以小型的漁筏、無動力舢舨為主(佔了七成),漁獲量較高漁船數量無明顯變動,代表漁業捕撈壓力並未舒緩;還有農委會漁業署每年編列2.1億元經費推動獎勵漁民主動參與休漁的政策,然而根據監委調查發現歷年申請自願性休漁均以漁筏為主,比率高達42至45%,而五十噸以上大型漁船所占比率不到10%,顯見休漁措施無法吸引大型漁船參與,甚至部分自願性休漁漁筏僅為海上養殖作業船,非屬海域捕撈作業用,才戳破漁政機關謊言。

同樣為了結合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發展,政府每年編列預算辦理魚苗放流,官方也宣稱效果良好增加潛在漁業資源2692公噸,然而已有多項研究顯示,政府無意識的水產養殖作業方式及不當將人工魚苗放流至大自然反而會造成生態失衡,可惜未獲政府重視。上述措施均未能達到預期政策目標,使得目前沿岸漁業產量僅2.9萬公噸,監委調查報告終於點出了漁政機關長期以來在政策制定與執行力的缺失,小英政府不能再視而不見了!

為了有效復育漁業資源,政府除了應全面檢討多年從事漁業資源保育管理的效益並實施與人工魚苗放流配套的相應管理措施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儘管設立海洋保護區被視為是全球保育海洋多樣性與生態的潮流,台灣也畫定面積約30,579.42平方公里的海洋保護區。然而光靠增加海洋保護區數量並不足以達成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目標,我們應更重視海洋保護區的設計,並進行長期有效管理(別淪為紙上公園),鼓勵當地社區的實際參與保護區的經營,才能讓台灣沿近海魚類資源生生不息,實現漁民可以在自家海域安心捕魚的目標!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