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主政治的觀點來看,人民是主人,公職人員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僕,公職人員不遵從人民的意志,人民可將其罷免、驅逐乃是理所當然。但是政治的特色是它會伴隨金錢與權力,因此政治是特別會產生異化的現象,也就是說,本來是以人民為主的理念,其實在公職人員產生以後,政治就會脫離原本的理念而由掌控政治的一群政治人物來操控國家與人民,人民會因此而淪落成為統治的客體。面對政治人物出賣人民的巨大行為,人們就只好行使體制化的抵抗權-選舉權將暴君推翻,2014年的地方選舉就是集體抵抗權的行使,而這個暴君正是馬英九。
台灣的政治從威權政治轉型為民主,始終不是很平坦,最基本的原因是政治的競賽始終處於不平等的狀態,一個在黨國體制之下得盡各種好處的政黨始終用盡各種手段不讓政治回歸其原本應有的理念,造成權貴世家、地方派系分食國家資源的情況,總統把總統的權限當皇帝大權使用,逼迫人民要接受他的傾中政策,原本是代表民意的立法院,因為國民黨籍立委始終在總統的利誘與威逼之下要以多數的暴力通過總統所要的政策而成為總統要出賣人民的打手。
2014年選舉過後,人民的意志已經很清楚,國民黨籍的立委應該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或許國民黨的立委仍可以其國會的多數為所欲為,但是後果會如何,可想而知。政治的理念本來就是透過對話的討論、審議、決定,在英國,「國會」的英文-parliament是來自於法文的parlement,而parlement是以法文parler(對話)這個字為基礎所形成的,一開始的時候,parlement這個字只是意味著「對話」、「談判」、「討論」的行為,而不是表示議會這樣的一個國家機關,後來這個字轉變成「議會」之意,而這就顯示出英國議會至今日仍持續具有「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彼此對話」的性格。但是國內的立法院所展現的就是多數暴力,而國內的多數立委其心中所想的是個人利益如何在其在職之中獲得最大,縱容暴力對自己有利也無妨。
或許這是台灣政治的一個新的轉機,也許是朝野立委建立共識的一個機會,建立能夠以對話為基礎的討論、審議、決定機制,讓人民可參與立法過程乃至預算審議過程,並建立包含全民參與的政治改革與各種改革的機制是立法院所必須思考的。在英國,包含憲法在內的改革是以國內意見的一致為基礎,即使不能一致,也應儘可能取得政黨之間的同意,尤其憲法的改革並不是執政黨的專利。有關改革案的擬定,會採如下多種情況來進行:由行政部設置的調查委員會、皇家委員會或是由議會的委員會來推動。例如皇家委員會是由國王的命令書所任命的委員所組成、就特定事項加以調查的立法委員會,委員會對於必要的法律修正會提出建議。至於議會的推動是:英國下院依1972年之改革,設置了監督各個部的12個「部特別委員會」(departmental select committee),部特別委員會具有如下的權限與職務:1. 傳喚證人權與要求提出文書記錄等之權;2. 要求公務員與特別顧問出席委員會;3. 對專家之任命;4. 其他權限,而這些其他權限有:(1)議會休會中召開會議的權限;(2)在議場以外的場所開會之權;(3)將調查等所獲得之資料隨時向下院報告之權;(4)刊行調查報告書之權;(5)設置小委員會之權。部特別委員會因此提出了非常多的調查報告書,此外,部特別委員會可以將「行政部門的部的調查委員會就憲法事項所進行的調查」加以繼受而提出改革報告。
使立法院正常化是國內政治走上正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