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對雜耍技藝與新馬戲產生興趣並展現天分。陳星樂,11歲時,一邊接受普通教育,一邊勤練雜技,課後參加馬戲學校訓練,17歲進入知名的阿貢西(Arc En Cirque)馬戲學校就讀,嚴苛的操練奠定厚實的基礎;爾後,考入法國土魯斯知名的里多(LIDO-Toulouse)馬戲學校,學校聘請各領域的表演藝術師資,鼓勵學生獨立製作並發展自我表演風格。尤其,因緣際會與法國當代「馬戲之父」傑若・湯馬(Jerome Thomas)接觸並獲賞識,度過一段跟大師一起生活、學習技藝與巡迴的日子。
放棄舒適圈、打工當木匠存錢遊歷東方
跟隨大師的日子裡,結交許多藝術家,豐富了陳星樂的生命內涵與表演藝術養分。23歲,停止以表演藝術為生,2002到2003年間於舞蹈專校學習當代舞蹈一年,其後跟隨木匠師傅打工,他一直嚮往東方世界,想到亞洲尋求新靈感與藝術表演的可能性。鑽取足夠的旅費後,毫不眷戀地離開法國,隻身搭火車從莫斯科,橫越西伯利亞平原到蒙古烏蘭巴托,再經過韓國、日本,最後落腳台灣。台灣,是他與好友阿勇(Guillaume Brissaud)相約的終點站。
其實,「20歲時,已在思考可不可以搬到亞洲國家生活,也在尋求新靈感與藝術表演的可能性」。
當時尚年輕的他,在法國雖有許多機會等著,但是一心嚮往前往一處未知的大陸,靠自己的天賦與直覺開闢自己的路途。「到達台灣時,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加上文化的隔閡,剛好是一個可以專注於內在、聆聽自我的時機。」陳星樂一邊探索台灣這塊陌生的土地與人情,一邊與自我對話,緩慢摸索生命的意義。
陳星樂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表演法國雜技。圖/陳星樂提供
真命天女陳意安 事業伙伴與心靈寄託者
25歲抵達台灣,很快地,「真命天女」出現了。在張惠妹的《愛上卡門》舞者徵選會上認識一位美麗佛朗明哥舞舞者,陳意安,兩人一見鍾情,很快擦出愛的火花,這段異國戀情在2009年修得正果,步上禮堂,成為「台灣女婿」,陳意安幫他打點一切,既是事業伙伴、也是心靈精神的寄託者。
馬戲表演本來就是四處為家,飄泊的日子習以為常。陳星樂很高興與台灣的藝術工作者合作,他選擇專注於藝術,沒有太多旁騖。「在這個階段,就是往前走。沒有人可以干擾我,我自由成長」。在這裡的所見所聞,陳星樂都很有意識地開放與接受,很快地適應台灣生活。
適應新生活對陳星樂來說並不困難,與女朋友到太太陳意安相處卻面臨不同文化的文化衝突,但是,「我們相愛,也有共同的夢想,很快會把不好的忘掉,不了解問題就一直溝通」。溝通,化解不少工作上的問題,也讓異國婚姻得以維繫。自知心直口快可能在無形中傷到朋友或工作伙伴,因此,工作時刻意用英文溝通,不直接講法語,英文變成了安全瓣,隔了一層翻譯或語言修飾,把傷害降到最低。
土法煉鋼、硬講出來的中文
離開法國之前,一句中文都不會說,抵達台灣後,置身不同的語言世界,沒有報名大學的語文課程,而是土法煉鋼,一字一句在生活中自學苦練。「我的中文幾乎是講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憑著旺盛的學習力與好奇心,只要碰到台灣人就講中文,一字一句背下來、學起來。如今中文對答如流,甚至能說幾句台語。
初到台灣,一切都很新鮮驚奇,長安西路一帶不起眼的老平房,聚集各式各樣的人,這個地帶平房建築得非常緊密,雞犬相聞,是平常百姓的生活縮影。陳星樂在台灣底層社會找到藝術靈感並獲得啟發,可惜這個獨立藝術村「藝文鬼域」,運作一年就吹熄燈號。
台灣自然資源豐富,有綠草如茵的平原、湍急河川、平靜無波的湖泊,也有從崇山峻嶺與丘陵。喜愛大自然的他,生活重心除了馬戲團之外,經常與友人爬山或到海邊玩,例如,近期與朋友攀登大霸尖山,大霸尖山與法國阿爾卑斯山脈的故鄉格勒諾伯(Grenoble)相似,高山讓他很自在。
2010年,開始勤練氣功,選擇接受、相信氣功的思維和功效,這對一位外國人而言並不容易。有一次與朋友玩,從高處摔下來,大腿骨摔傷,非常痛,好友阿勇知道有一位很厲害的氣功大師,看能不能治療陳星樂。姜老師用大拇指按住30秒,結果不痛了,這次經驗讓對他氣功的療效深信不疑,下定決心要學好氣功並追隨姜老師。
陳星樂跟隨姜老師學習氣功。圖/陳星樂提供
將帶「昊元仙宗派」氣功回法國分享
父親罹患肺癌,他跟姜老師說,學了氣功,想幫助父親減輕痛苦,「當時父親重病昏睡,每當有重要友人探訪時,即運氣給父親,讓父親得以與友人說幾句話」。自從2010年開始學氣功,陳星樂一直努力學習,要把氣功對身體好處帶回法國與同胞分享。
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習俗與文化,農曆新年對陳星樂而言,很文化意義。他中文姓陳,與太太陳意安一樣都是陳氏子孫,本來嫁出去的女兒是在初二回娘家。但因為是太太娘家沒有男生,外國人、又姓陳,陳家形同增添一個兒子,「阿公很歡迎我們回家過年」,除夕夜一起圍爐吃團圓飯,很熱鬧。
台灣女婿讚台灣過年、發壓歲錢給岳父母
過年要先祭拜祖先,祖先吃完之後、子孫才能吃,團圓飯後,發壓歲錢給長輩與小孩,壓軸戲是打麻將。入境隨俗,陳星樂給岳父岳母紅包,他媽媽大老遠從法國跑到台灣過年,感受台灣習俗最重要的日子,「發給媽媽紅包時,她很高興」。近年,隨著知名度上揚,在台灣過年變得愈來愈忙碌,總有接不完的表演活動,也拿到紅包。
定居台灣10多年,除了與藝文界、馬戲界朋友互動外,也交了不少台灣朋友,甚至變成好朋友。與學生林正宗共同創辦圓劇團,希望能幫助學生自立,成為獨當一面的創作者。身兼高雄衛武營馬戲平台顧問,2017年,陳星樂帶領國際馬戲藝術家到台灣交流(為台灣帶來葡萄牙與美國知名的馬戲藝術家及其作品),介紹「新魔術」給台灣藝術家。「新魔術是未來趨勢」,儘管,台灣有興趣與歐洲馬戲合作,他只是扮演橋樑,仍以創作為主。
表演雜技,很多人觀賞。圖/陳星樂提供
台法習慣不同 文化差異大
陳星樂觀察,台灣與法國年輕人有些許不同,法國年輕人只要年滿18歲,幾乎都出去租房子自己住,很少人會繼續留在家與父母親同住,法國父母親會幫助子女,但不會住在一起,「岳母曾跟我說,一起搬回北投住,這樣比較省錢,但是,每一個人都須要空間,我們沒有搬回去」。台灣年輕人,絕大多數未婚男女都與父母同住,甚至結婚還與父母親同住,兩國國情不同。
其次,陳星樂在法國的朋友群習慣彼此互邀到家裡聚會,大家一起聊天吃飯、喝酒、跳舞;而在台灣的朋友圈則較常去夜店、餐廳或卡拉OK聚會。陳星樂喜歡台灣鄉下,友人爸媽熱情友善,賓主盡歡。
回法變成四人行、台灣收獲多
一晃眼在台灣已過了12年,今年6月將回法國定居。當年一個人來台灣,回法國變成「四人行」,化學變化是娶了台灣太太,生下一對可愛子女,還有一隻貓。太太陳意安曾在巴黎學習半年法文,她希望回法國,小朋友也到了要上小學年齡,回法國的重要因素是孩子。
法國教育環境自由,沒有那麼多功課,只上半天課,下午就可以運動、接觸大自然,「不希望小朋友一直讀書、一直讀書,也沒有必要考100分」。尤其,在法國可以繼續從事表演,與當地藝術工作者合作。
在台期間,不論在馬戲技巧或身心成熟度變得堅強、也更有自信。從年少的青澀走到壯年的成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完成內在的成長歷程。
不必排斥與體制合作、但要有自主性
台灣馬戲文化發展,剛開始時,猶如處於中世紀,現在快速跨越未來,中間沒有時間演進。陳星樂認為,藝術應該講究創作與靈魂,重視原創,不同國家應該可以一起切磋、共同成長。
部分藝術家不喜歡與體制扯上邊,其實,「不須排斥跟體制合作,但要保持自主性,重點是不能迷失自己」。今年6月就要告別台灣,從東方世界再度返回西方,回到法國,尋求人生的另一個挑戰。
陳星樂與兒子一起表演雜技。圖/陳星樂提供
陳星樂(Valentin Lechat)小檔案:
法國當代馬戲表演藝術家,法國阿貢西馬戲學校、里多馬戲學校畢業,舞蹈風格融合舞蹈、戲劇與東方美學,擅長影音與平面等美術創作。擔任「圓劇團」藝術總監、高雄衛武營馬戲平台顧問,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駐園表演藝術家、台灣戲曲學院講師。
經常受邀表演,包括台中市傳統藝術季、法國國慶狂歡夜(法國在台協會)、宜蘭國際蘭雨節、六堆客家兒童藝文嘉年華,也在劇場表演,2007年「支離破碎、浮士德之咒」(台北越界舞團),在國家劇院僅載面具全裸演出。
本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