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他的故事】鄭順聰要用優美的台語文學 讓台語沒有消失的危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他的故事】鄭順聰要用優美的台語文學 讓台語沒有消失的危機

 2016-11-14 07:34
鄭順聰對台語文學有新的使命感。圖/蔡育豪
鄭順聰對台語文學有新的使命感。圖/蔡育豪

「我就是背骨,才會走上這條文藝青年之路」專職作家鄭順聰說,他高中是念的嘉義高中資優班,大多數人都考上醫生和律師。但他高一時去打電動,被教官捉到,除了校規處份,再加上被迫退出資優班。

鄭順聰一身傲氣,不想再回到理工組,改選文組,並開始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每天下課都去金石堂看書買書。「當年還沒有文青這名詞,只有文藝青年和憤青」。

大學考進中山大學中文系,鄭順聰完全沈浸在文學裡面,也決定未來只想走這條路,取得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後,他面臨「念中文,很難找工作」的窘境。雖有教師證的鄭順聰卻不想當老師,更不想回家接班工廠企業。進入社會後卻沒有能力在第一個過年包紅包給父母,成為他的最痛。

過完年找到出版社的編輯工作,一做六年後,鄭順聰覺得當編輯久了,腦筋被攪盡、創意被挖空,到最後竟沒有辦法好好靜下心讀完一本書。 「我對知識和這個行業都太焦燥,文學的新訊息很多,要不斷的吸收,再加上應酬,時間被切得很零散。」鄭順聰決定離開職場,專職在寫作。

「台北市文學獎,詩首獎、散文優選」這是鄭順聰人生第一個文學獎,一得兩項,他笑著說,這是十幾個文學獎中最具知名度的獎項,給足他走這條文學路的信心。

日後,出版<家工廠>,寫的是童年的經驗,但賣不太好。 去年出版的<基隆的氣味>,賣出四千多本。但真正讓鄭順聰覺得代表作是<晃遊地>,場景是嘉義,從陳澄波與228事件,發展成小說,獲得吳念真、林懷民等人掛名推荐。

鄭順聰說,高三聯考前,去看陳澄波百年祭展覽,陳澄波先生的生命事蹟打開他對228的禁忌之門,影響他對台灣的政治、文化、歷史,有更深的研究和想法,也啟蒙他走向文學的過程。

不過,鄭順聰決定要走向台語文學創作,「小時候在家都說台語,但到學校都講華語。看見親戚都把台語講得很美,那是一種鄉土的認同。我在寫書時,發現要寫出台語文很困難,所以就開始研究,才發現台語真是有藝術的語言。」鄭順聰說,華語的生活面與動作面是比不上台語的生動與貼切。

鄭順聰說:「台語在1950年國民黨政府時代,書面文化的台語文斷了很久,解嚴後才有向陽等人開始書寫,台語很複雜但也很有趣」。

鄭順聰指出,台語在台灣是有危機的,就像人會老一樣,是不知不覺的,是你無法察覺的,某一天就這樣老去了。台語如果不好好傳承與教育,也會不知不覺的消失,當你覺得有危機時,通常都來不及了。

華語有危機嗎?不會! 因為它有體制在。當台語的體制與規格都做好時,才能長久。

「拯救台語可以有三步驟,首先成立台語委員會,讓台語有個依循。再來是專屬的台語電視台,新聞、戲劇都用台語文,可以刺激出用台語文的劇本創作。最後是大考(國家考試)的作文可以選台語或客語、原住民語來應考,這是最重要的。」鄭順聰表示,台語與其他方言,都是個受過傷的語言,她都忘了原來的姿勢是怎樣了。華語有危機嗎?不會! 因為它有體制在。當台語的體制與規格都做好時,才能長久。

「先救救孩子吧,台語教學也是該做的。有選擇性、有地域性的,用台語或客語、原住民語教學,才能讓語言不會消失」鄭順聰說,台語文學開始要生活化、知識化、進階到百科全書,最後是華語有什麼,台語就要有什麼。台語是很細緻精準的話言,有藝術性、趣味性,這是她的優勢。

鄭順聰表示,台語在都會的中產階級與知識份子是流失最多的一群。阿公阿嬤爸爸媽媽用台語說話,但第三代卻一句也不會說,這是最大的危機。「中產階級與知識份子是影響社會與國家政策最有力的一群,閱讀和影視音媒體是他們生活中的三分之二,我要用台語文學往這部份去努力、改變。」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