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新冠肺炎病毒發威全球農漁業震盪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新冠肺炎病毒發威全球農漁業震盪

 2020-03-26 18:14
受疫情影響許多店面、餐飲業紛紛倒閉。疫情若無法在短期間內緩解,很可能因勞動力短缺而擾亂農漁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給農漁產品產銷帶來更大壓力。圖/民報資料照
受疫情影響許多店面、餐飲業紛紛倒閉。疫情若無法在短期間內緩解,很可能因勞動力短缺而擾亂農漁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給農漁產品產銷帶來更大壓力。圖/民報資料照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情全球持續發燒,不再是一個區域性問題,目前全球確診病例為47萬多人,死亡人數達2萬多人,專家預估此次疫情較過去SARS來得嚴重,該疫情已經給全球公共衛生系統和應急服務造成了巨大壓力。為防止疫情蔓延,許多國家及地區紛紛實施封城、限制移動、關閉邊界、隔離、自家管理、禁止外國籍人士入境、嚴格管制貨船、停班停課等等,來阻擋病毒擴散,卻也因此影響到各地農漁產品的正常流通(產地許多農漁產品運不出去),供應量大受影響(特別是肉類消費量,因為擔心動物可能是病毒的宿主,下降的比例更大(註:世界糧農組織(FAO)指出,迄今為止該病毒的漫延僅限於人際傳播)。

由於流通受限,信貸緊縮和耗損增加,使得農漁民經營成本升高,加以受疫情影響許多店面、餐飲業、旅遊業、中小企業等紛紛倒閉,大量裁員的結果,使得許多人的所得受到影響,導致消費力降低,連帶農漁產品的銷售量也大幅萎縮,農民生計受到影響,部分國家已採取紓困措施(如台灣給予68億台幣農漁紓困貸款)。

農漁產品銷售量大幅萎縮

不僅國產品如此,進口農漁產品的報關、檢疫、通關、倉儲、物流等流程也嚴重受到延遲,短期內內銷市場無法消化吸收,也無法迅速找到替代市場或開發新市場,使得許多以農漁產品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及地區(如台灣、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澳洲、紐西蘭、挪威、智利等等)面對這波還在發燒的疫情受傷更深,特別是一些高單價的農漁產品(如高級水果、肉品和水產品等)的生產與銷售,也拖住了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腳步。全球農漁業供應鏈是否斷鏈或重整,視疫情控制程度而定需密切觀察。若農漁產品供應鏈和貿易長期中斷,很可能會限制民眾獲得充足和營養豐富的食物,進而影響到大眾的健康;尤其那些原本就處於糧食缺乏高度風險的國家及地區,當地公共衛生系統普遍不佳可能會引爆更大的災難。

整體而言,目前全球糧食供應充足且市場穩定,FAO預測2020季末全球榖物庫存量為8.6億公噸庫存和利用比率維持在30.9%合理範圍),2020年小麥和其他主要主糧作物的前景樂觀。不過全球疫情若無法在短期間內緩解並恢復農漁業生產秩序,很可能因勞動力短缺而擾亂農漁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給農漁產品產銷帶來更大的壓力,如何確保農資(包括:苗種、資金、肥料、農藥、人力等)供應穩定成為當務之急(中國大陸設置了農資運輸的綠色通道)。不過為因應疫情,民眾購買和消費食品的方式也發生轉變,包括:餐館客流量減少,電子商務交付量增加(成長近3成)以及在家用餐的人數增加,衍生出新的商機,農漁產品也須跳說傳統的行銷思維。FAO一再呼籲避免採取任何貿易限制,將有利於穩定農漁產品和飼料供應以及農業投入,免於因COVID-19應對措施而加劇當地民眾生存條件的惡化。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全球相互依存的好處,那麼建立回復力( resilience )是所有人的責任,應該一起打造人類抗疫命運共同體!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