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山川靈秀 鍾毓蘭陽—宜蘭地理筆記(1)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山川靈秀 鍾毓蘭陽—宜蘭地理筆記(1)

 2020-07-09 16:20
宜蘭太平山附近山區景色。圖/陳惠卿
宜蘭太平山附近山區景色。圖/陳惠卿

退休後,回到家鄉宜蘭定居,每天清晨打開窗戶,朝北第一眼看到的是綿延不絶,且幾乎平頂的一連串山脈,向南一看則是一系列的青翠山嶺。雖然跟她們天天見面,可是叫不出名字。另從陽台往東看,龜山島雄立太平洋,似向我道個早安,我從小就認識她。但她的鄰居太陽先生,雖跟她一樣從東來,可是躍出海面的地點,卻天天不同,經一年觀察後,確定太陽在夏至時,會從龜山島頂部躍出,即所謂「龜山朝日」之美景。但嗣後,她就漸向南移。冬至時,走到蘭陽溪入海口;然後她又回頭,秋分時,走到壯圍後埤附近,然後再漸向龜山島遊走。她經年在龜山島跟蘭陽溪入海口之間,忠實又精確地移動。這種現象使我真正體會到,地球繞太陽運轉,從赤道到南北廻歸線,終年不息運行的現象。

我大學是學地理,修過地學通論、地質學、地形學、海洋學、氣象學等,應該對自然現象景觀,樣樣精通才對。可惜,在戒嚴、白色恐怖時代,所學的、所教的盡是見不到的「中國地理」,但對天天見面的家鄉山脈,竟叫不出名字,陷入「似曾相識,不知真面目」的窘境與汗顏!為了彌補此一憾事,退休後(我曾旅居海外31年)痛下決心,要下一番功夫,好好腳踏實地的從頭學習。經過二、三年來的健走、登山、旅行,幾乎走遍宜蘭全境,體會了宜蘭好山、好水、好鄉情的真正滋味與樂趣。

老人的缺憾,就是容易健忘,為了防止老年人的失憶與痴呆,在享受「溫故知新」的樂趣之餘,我決定把它寫下,當作老人留給後代的一本「宜蘭地理筆記」。老年人的通病,就是說話都說過去,嚴肅、枯燥、單調乏味,缺少生動活潑的情節、浪漫的情調,還有充滿教訓的口吻,我這個老人也不能免俗,倚老賣老,在此要囉唆的是:「要認識她,才會關切她,才會愛她」。認識自己的環境,了解她,你才會關心她、愛護她,甚至創新、改造她,這是老人對宜蘭人讀這本筆記的期待!

前言

家鄉是我們賴以生息的地方,同時也是我們心靈深處牽縈回歸的處所。宜蘭是我的家鄉。

宜蘭人,我們可曾知道:宜蘭有幾條溪流?我們家旁邊的淡水來自何處?我們每天望見的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是怎樣形成的?山中到底是個什麼模樣?而我們宜蘭外銷到國外的滑石、石英又是怎麼來的?沙灘上那些匍匐的植物叫什麼名字…?

本文就是我試圖走過宜蘭家鄉,從自身周邊認識她的特殊自然面貌的一項努力。它不是一本制式的教科書,也不是深奧的學術之言。它只是一位生長於斯,且熱愛斯土的鄉親努力觀察詮釋所得。它希望能將我在宜蘭大地上行走所讀所領略的「好消息」拿來與大家分享而已。書中所言,都是這樣的一位受過地理教育的人,在接觸大自然時,在好奇、探索、自問後,去搜尋來的可能答案。它的內容和文字雖不盡完美,卻都是盡心之作。

站在宜蘭的土地上,觸眼所及,總是山。山造就了宜蘭雄偉峻逸的風光景緻。

因為山,宜蘭對外的交通曾不發達,以至於移民的年代,較西部稍晚。

整個宜蘭的特色,如果缺少了山,就得完全改變。

山真的是宜蘭的「靠山」。

山是宜蘭的骨幹:宜蘭的氣象、地形、交通、經濟、歷史、文化、學術、民俗等等,無不與山密不可分。聳立全台的脊梁山脈: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面對著地球最大的洋:太平洋。 宜蘭人要讀宜蘭的大自然,一定要提的,當然是山與海。

從花蓮來,一定得通過傲舉高聳、直落太平洋的大南澳山和清水山;連結宜花兩縣的蘇花公路,就在斷崖邊上蜿蜒而行;從台中一路行來,更是峰峰相連,雲嵐枭繞,一直要看到太平洋,才知道宜蘭到了;從台北來呢?依舊是山接著山,車子就走雪山山脈夾峙的北宜公路或穿越長長的雪山隧道或山崖臨迫海洋的濱海公路。

站在宜蘭的海濱上,望眼所及,盡是海。海賜給了宜蘭一片遼闊的活動空間。

因為海,提供宜蘭早期對外交通,讓紅毛番比黑髮的漢人早到(開發) 。

整個宜蘭的天然,如果缺少了海,就變得更侷促靜寂了。

海真的是宜蘭的「天地」。

宜蘭是一個典型的「水火之鄉」。過去宜蘭的河流、海洋造就了宜蘭「魚米之鄉」 ;未來宜蘭的地熱、黑潮將成就了宜蘭「能源之都」,怎麼說?請待續。

附註:作者就讀宜蘭高中時的國文教師劉鳴嵩先生,在他填寫宜蘭中學校歌時,起頭是「綿延草嶺,浩蕩平洋,山川靈秀,鍾毓蘭陽…」,起頭16個字道盡宜蘭地理形勢雄偉,故本書以後8字為名,一方面紀念老師,一方面嘗試詳細解釋它的真諦。
坊間介紹宜蘭地理、宜蘭旅遊等書,都偏重蘭陽平原的人文活動,對於宜蘭廣大海域和高山(占全境四分之三面積)比較少著墨,本文即加以強調,期待宜蘭人了解她、善用她。由於篇幅過大,已抽出各地景點、古蹟等,將另成一冊。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