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良田種出對土地、對人都好的作物,桃園平鎮「龍德米庄」負責人馮聖方返鄉苦耕,連虧4年都沒放棄,終於透過網路行銷漸入佳境;而他對環境友善的自然農法,讓土地換個「種法」,農民也換個「活法」,更獲得桃園市府的肯定,將代表桃園市參加國家環境教育獎的選拔。
沿著稍微狹窄的路,走入桃園市平鎮區「龍德米庄」,裡頭是一大片翠綠的田野,田間雖有雜草與福壽螺,但穿梭其中的馮聖方姊弟卻無意趕盡殺絕。馮聖方說:「種植的稻有來自石門水圳分支與中壢老街溪灌溉,溪水就有養分啊,福壽螺是生物,排泄也是一種養分。」
平鎮區三和路上的龍德米庄,從阿公那代就開始種稻,傳到他這一代,反而7個兄姊全都去外頭找工作,年紀最小的馮聖方也從沒想過要種田。2007年他參加了農業漂鳥營等活動,接觸到一群不一樣的農人,發現不用農藥也能種出漂亮又好吃的農作物,經過與家人討論後,決定重拾鋤頭,用對環境更友善的有機方式來耕種自家農田。
馮家姊弟的理念,就是採用對土地、對人都好的「自然農法」。農地上不使用除草劑,採休耕方式讓雜草發芽之後再去翻耕,讓雜草成為農地的養分。由於農地不受化學藥劑影響,生態變得更豐富,現在農地裡不僅看得到野雁、獨角仙,入夜後甚至能看到螢火蟲的點點光亮。
想起種植的前2年,由於仍在摸索中,加上晚上念書、白天上班,耕作時間並不多,當時一甲地收成量只有3千台斤,比起一般慣行農法種植的1萬台斤收成量少了非常多。馮聖方請教過許多前輩,他們告訴馮聖方從原來的農法轉型無毒農業需要一段時間適應、讓土地改變原有的習慣。對於稻穀產量減少,馮聖方說「已經先打過預防針了」,他沒有放棄,繼續施行無毒的自然農法。
由於稻米量減少,交給農會統一收購價格不符成本,因此馮聖方透過認識的人和部落格開始自己賣米,不過當時的客人不多,多半是認識的長輩,所以常有庫存,收入也不好,做起來很辛苦。後來透過朋友轉介接觸到248農學市集,經創辦人楊儒門實地觀察,認為龍德米庄的稻田生態豐富,確實無使用化學添加物,於是讓馮聖方的米也開始在248農學市集展售。
通路增加了,但擺攤收入還是不穩定,好在家裡的姊姊們支持,蒐集資料、研究食譜,用自家生產的米做成發糕、蘿蔔糕、紅龜粿、草仔粿和碗粿等米製品,周末帶到市集推廣試吃,每次在市集的展售都是全家總動員、非常熱鬧,結果攤位人氣大增,現在市集擺攤的收入反而是米製品為主,米則是透過網路長期經營,漸漸賣得比較好。
把土地當作是自己的朋友對待,不使用藥劑破壞生物棲息環境,讓農作順利生長、豐富生態,甚至還提供米庄作為學生們的教學場所,這種友善環境的態度,讓馮聖方獲選為桃園市環境教育獎個人組特優。環保局長沈志修表示,馮聖方採用對土地友善的自然農法,舉辦多樣化的食農教育課程,將環境永續的理念傳播給許多消費者,值得鼓勵,在獲得市府肯定得獎後,今年也會代表桃園市參加國家環境教育獎的選拔,持續推廣永續環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