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人物】客家獅藝傳承人——劉文珍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人物】客家獅藝傳承人——劉文珍

讓世界看見客家獅之美

 2019-02-06 16:30
年屆 70 歲的劉文珍不僅習武,也重視客家獅文化的傳承。
年屆 70 歲的劉文珍不僅習武,也重視客家獅文化的傳承。

出生於新竹寶山的劉文珍,早期家中務農,農暇之餘,鄉里間會邀來客家舞獅團,精彩的表演讓他深受吸引,在雙親同意下,開始跟著師傅學習舞獅與客家獅頭製作,從此與獅藝結下不解之緣。

劉文珍18歲時搬到桃園龍潭,並接觸到流民拳,拜師習武,除客家獅外,他25歲時也接觸廣東獅,學習不同的獅藝系統,31歲在平鎮開設「集大國術館」,教導武術與獅藝,多年來率領獅團至世界各國參賽,也多次受邀擔任國內外獅陣比賽裁判。深感於文化需要傳承,劉文珍開始在桃園與新竹多所中小學開班授課,更成立「中華民國龍獅運動協會」,推廣客家獅不遺餘力,將畢生奉獻給客家獅藝。

從舞台獅轉武館獅 傳承客家獅文化

12歲開始接觸客家獅的劉文珍,一路跟著獅團習武與客家獅藝,不曾間斷。原本計畫前往竹東開設獅館的他,因緣際會接觸到當地的廣東獅館,並與館內師傅結識,習得廣東獅藝,為了不與恩師競爭,劉文珍轉往平鎮創立國術館與獅團,以造型討喜、表演機會更多的廣東獅作為主要教學與演出項目。

「客家獅屬於武館獅,造型簡單純樸,由於獅頭較重,需運用臂力控制獅口開闔,訓練起來相當辛苦吃力;廣東獅則是舞台獅,動作和外型豐富多變化,操作上沒那麼辛苦,所以表演機會相對多。」隨著年紀增長,劉文珍驚覺客家獅文化逐漸式微,他在退休後更積極提倡推廣客家獅藝。


上圖/客家獅為開口獅,又被稱作盒仔獅、方口獅等,獅口呈方型,上下顎皆能活動。下圖/劉文珍製作的各式獅頭,一般綠獅為武獅,黃獅為文獅。

相由心生 手工製作客家獅頭

劉文珍不僅舞獅功夫一流,更包辦館內客家獅頭的製作,也是現今少有,能製作客家獅頭的匠師。客家獅頭製作過程繁複,得先用泥土製作底模,塑造客家獅天圓地方(圓頭方嘴)、面部飽滿的形象;接著在模具上糊5到7層的紗布,過程中一次只能糊1至2層,完全風乾後才能繼續,以確保表面平整;之後釘上木製的上下顎,即完成獅頭初胚,等待彩繪上色。

客家獅有些傳統圖騰,像是頭頂上鎮煞與馴服獅子獸性的八卦、額頭上據傳由皇帝欽封的「王」字和臉頰上代表金銀財寶與莫測高深的葫蘆等,也有匠師會畫上桐花,象徵客家人的硬頸精神。由於不同匠師的手路與想法不同,呈現的造型也有所差異,對劉文珍而言,製作獅頭沒有制式要求,但所謂相由心生,匠師的心情會影響獅頭樣貌,因此保有好心情最重要。


左圖/劉文珍細心為獅頭糊上紗布,㺾㺾河河十分耗時。右圖/舞客家獅時,需一手支䯘獅頭,一手控制開闔,相當費力。

透過教學與比賽 讓客家獅名揚海內外

有鑑於全國各地的客家獅館,彼此間較少交流互動,劉文珍籌辦客家獅藝競賽,鼓勵大家藉比賽機會相互切磋,客家獅舞獅課程約須1、2個月能較完整傳授,他也建議政府能舉辦中小學客家獅夏令營來傳承獅藝。

近年來,劉文珍帶著客家獅團遠征中國、印尼、菲律賓及新加坡等地,與各國相比,台灣的客家獅文化保存完整,因此例如印尼,正積極邀請劉文珍前往進行客家獅技藝教學,「能夠帶著客家獅走上國際舞台,讓世界看見台灣,最讓我有成就感。」接下來,劉文珍也將讓客家獅吼震懾四方、名揚國際。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44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