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農產供需,確保農民收益,始終是農業施政的主要目標之一。
日前義美公司總經理高志明與屏東原住農民簽約契作,今年將以高於市價的每公斤新台幣625元收購1萬公斤紅藜,將合作10年,希望發揮企業社會責任,支持農民以友善農法種植耗水量低、農藥使用量低的農作物。這對經常受到市場價格波動所苦的農民而言是一大福音,加以紅藜有助於人體保健,一時洛陽紙貴,勢將帶動國內紅藜的種植風潮。該如何避免一窩蜂種植,導致供需失衡價格暴跌的慘狀,尤其國外也有種植紅藜價格較台灣便宜, 如何調控紅藜進口數量,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要協調整合,避免各自為政,以免影響農民收益。
美國農業採契作方式早在三零、四零年代,實施契作不僅使得生產效率提高,農戶也能夠獲取較高的利潤。在美國大農場參與契作比率較小農場高,原因在於,大農場的生產規模大,生產效率高,不僅能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產品,也是確保產品可追溯性的有效方式之一,更能保障農產品品質安全。在生產契作中,企業會為農戶提供高品質的生產要素以及其他如設備更新、技術指導等配套服務,來保障農產品的品質和規格。相較於作物類農產品,美國畜牧業採行契作方式更為普遍。
由於市場環境複雜多變以及資訊不對稱等因素,農戶很難準確掌握市場訊息並依據資訊做有效生產。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確實存在很多仲介環節,導致農戶的交易成本偏高。而在銷售契約中,明確指出農產品的價格或價格決定機制、產品品質標準和數量、交付時間、地點等,不僅有效地消除大量價格風險,還可以保證農戶擁有自主的生產決策權。因此銷售契約比生產契約應用更加廣泛。而美國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可為契作農業中的生產者,提供生產風險的分擔機制,提高契作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值得台灣參考。
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台灣政府正積極推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農業往往成為敲門磚。若能透過契作方式穩定農戶收入,對農民是一大保障,問題在於如何架構具信譽的契作媒合平台,找到有意願承擔社會責任的廠商,達到雙贏,。另,由於農畜漁產品產量和價格受到氣候、天災、病蟲害等影響存在高度不確定風險,為共同承擔生產風險並確保雙方都能遵守契作合約內容,不會輕易毀約,可以透過保險、第三方公證、先銷後產等方式來確保雙方權益與公平性。這些恐怕是蔡政府在提高農民收益,追求農業永續需優先解決的課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