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世界遺產之旅/一帶一路、一期一會 新疆天山的前世今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世界遺產之旅/一帶一路、一期一會 新疆天山的前世今生

新疆以往被叫作西域,是古代絲路必經之道,是邊疆的邊疆,但在中國新的「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中,角色定位從邊疆荒地搖身變成亞洲的中心

 2016-07-27 13:44
牧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草原,但牧民也有不同族群,哈薩克族及蒙古族的家外表看來一樣,但一個叫氈房,一個叫蒙古包。
牧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草原,但牧民也有不同族群,哈薩克族及蒙古族的家外表看來一樣,但一個叫氈房,一個叫蒙古包。

新疆之母─天山

新疆以往被叫作西域,是古代絲路必經之道,是邊疆的邊疆,但在中國新的「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中,角色定位從邊疆荒地搖身變成亞洲的中心。所謂「一帶一路」,指的是絲路經濟帶及海上絲路,都是古代重要交通要道,而新疆正是絲路必經之路。

有人說,去了新疆沒到天山,等於沒來新疆。橫亙中部的天山,形成新疆的天然分界,天山以北稱為北疆,天山以南稱為南疆,氣候、景色、民族風貌各有不同。講到天山,常會令人聯想武俠小說描述的天山雪蓮,事實上還真有其物,至於是否有起死回生之效就值得存疑了。天山另一聯想是王母娘娘,在《西遊記》當中,孫悟空大鬧蟠桃會;在周朝的《穆天子傳》中,西王母設宴於瑤池,款待周穆王,彼此作歌相和。瑤池就是今日的天池,位於天山山脈東段最高峰—博格達峰的山腰處,是座因冰川活動所造成的高山冰磧湖,這些傳說故事增添了天池的神祕色彩。

天山有著新疆境內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七千四百三十五公尺;新疆三條大河:錫爾河、楚河和伊犁河也都發源於此山脈,因此天山早已成為新疆的代名詞,當地人稱為「母親之山」。它也是亞洲中部最大的一條山脈,還延伸至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天山山脈生物及林相多樣性豐富,有終年不化的雪峰,也有森林、草甸草原、湖泊與峽谷。二○一三年,天山山脈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範圍包括阿克蘇的托木爾、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喀拉峻、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巴音布魯克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博格達四個區域,都呈現了天山的純、淨、美。

來新疆旅遊,長時間的車程是避免不了的。因為比台灣大四十六倍的土地,每天隨便都是幾百公里,但沿途的景色變化多端,是公路旅遊最好的實踐,而且機動性強的越野吉普車更比遊覽車來的好。像我從伊寧到昭蘇穿越天山的伊昭公路,這條跨越天山南北的山區公路,大客車就禁止通行,但沿途風景如畫,石灰岩質的白石峰始終未離開視線,隨著高度攀升,更將天山垂直多樣景色完整呈現,雖是山路,但眼睛一刻也不想閉,深怕錯過甚麼重要的片段。路邊不時出現石頭堆砌成的小塔,插柳為叢,立竿為柱,掛上各色布條,這是蒙古族的敖包,最早可能只是道路和境界的標誌,但蒙古族的傳統信仰是薩滿教,這種泛靈的思想使蒙古人相信神靈就居住在敖包中,因此經過敖包時,都會下馬祈禱,保佑一路平安,趨吉避凶。

草原印象 

走伊昭公路的目的地是位於伊寧市特克斯縣境內南部天山之中的喀拉峻大草原。這是屬於典型的高山五花草甸天然大草原,海拔在兩千至三千六百公尺之間,雨水充沛,氣候涼爽,土質肥厚,十分適宜牧草的生長,生長有上百種禾本科、豆科、菊科優質牧草,是哈薩克牧民的夏季牧場。

對於草原的印象,當然來自於以前的教科書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牧民以此為家,世世代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不過中國大陸因為開發過度,人口過多,草原沙化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許多的限制讓牧民的生活也起了大變化。牧民英姿煥發騎著馬放牧的景觀逐漸轉為騎著野狼一二五,而就算碰上了騎著馬的牧民,也發現他竟然在馬背上滑手機,文明的入侵也讓許多的風景變調,不過這也是無法阻擋的趨勢,畢竟每個人都有想過更好日子的權利。

草原上的日子看來浪漫豪放,但其實生存環境十分具挑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娛樂基本靠手」,幾句話道盡草原生活寫照。沿天山山脈向東行,又接到一條跨越天山的獨庫公路(北疆獨山子到南疆庫車),全長五百六十一公里,剛好位在中段的巴音布魯克,又是片隱身在天山山脈中的高山草原,是僅次於呼倫貝爾草原的中國第二大草原,海拔高度在一千五百到兩千五百公尺之間,面積有三分之二的台灣大。

巴音布魯克,蒙古語意思是「永不枯竭的甘泉」,有別於一路行來的險峻山勢,這裡的地勢舒暢平緩,視野遼闊,草原就像一張巨大的地毯,而點綴於上的織紋,不是成群的牛羊,就是夏季裡五彩繽紛的野花,蜿蜒其間的河流,在地毯上穿針引線,更是牧民及牲畜生命的泉源。

偌大草原上最著名的開都河是新疆大河之一,這條內陸河流入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傍晚時分,所有的人都不約而同登上觀看開都河「九曲十八彎」美景的高台,屏氣凝神迎接美到窒息的夕照。據說這就是《西遊記》裡的流沙河,唐三藏就是在這裡收伏沙悟淨,共同踏上往西天取經的道路。也因為草原水源豐沛,所以這裡也是中國最大野生天鵝種群的天鵝保護區,春夏之際,天鵝遠從印度及非洲飛來,天氣變冷後才又飛回。

生命流轉,一期一會

浩蕩的草原上除了牛羊外,牧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草原。哈薩克族及蒙古族的家外表看來一樣,但一個叫氈房,一個叫蒙古包,都有組裝容易,拆卸搬運方便的特色。由於信仰的關係,哈薩克人多半信奉伊斯蘭教,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伊斯蘭教講究清真,所以哈薩克氈房多以白色素面為主,整體形狀較橢圓;蒙古包上就比較多色彩與圖形的呈現,形狀也比較尖。

清晨陽光灑下金粉,蒙古包飄出幾縷炊煙,草原上牛羊馬都顯得神清氣爽,優游自在。這裡盛產著焉耆天山馬、巴音布魯克大尾羊、腳與頭都是黑色的奧巴羊、有「高原坦克」之稱的犛牛,成群結隊在牧民的鞭策下徐徐前進。但轉個頭一看,一群禿鷹圍繞在一隻死掉的羔羊旁不停打轉,準備大快朵頤一番,看到此景不用覺得悲傷,因為草原法則便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與死每天都在草原上不停重複上演。我們只是過客,一生一會,驚鴻一瞥,記得在草原上的遼闊,勿忘在草原上的豪情,想念在草原上的閒適,也就夠了!


本文摘自〈翻轉旅程:不一樣的世界遺產之旅〉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