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張小姐,擔任行政人員多年,工作效率佳且人緣好,受主管與同事喜歡,但近年逐漸發現自己容易忘記主管交待事項,時常找不到文件等資料,桌上記載的便利貼提醒愈來愈多,成為「便利貼女孩」。之後因為記憶力減退困難勝任工作而提早離開職場。
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後,張小姐初期能妥善打理家務,亦安排運動、社區大學等活動來充實退休生活。但家人逐漸發現張小姐容易忘記約會,困難處理家中財務管理與衡量收支,變得容易被說服而購買不需要的商品,以及個性轉變為易怒與容易猜忌等等。家人感到不對勁,卻不清楚張小姐發生何事,直到就醫後才知道張小姐罹患「早發型失智症」。
多數人都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得到失智症,但事實並非如此,其他年齡層的人也可能罹患失智症。電影《我想念我自己》與《明日的記憶》皆是在描述中年人於事業與家庭正穩定或精彩時罹患失智症的過程,影片中主角們被告知罹病的震驚錯愕,拒絕相信,發現失能,難過不甘,逐漸需要他人的協助,以及家屬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艱辛,皆真實發生在早發性失智症者與其家屬的身上。
何謂早發性失智症?
早發型失智症(Early Onset Dementia),意旨65歲前被診斷為失智症的患者,患者的腦力會逐漸減退至無法勝任熟悉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甚至可能伴隨情緒困擾與行為問題。但因症狀出現時多是患者正在職場等領域大放異彩的時候,症狀初期可能容易被誤以為與壓力、睡眠、憂鬱、焦慮等因素相關,容易被忽略而延緩就醫。
早發性失智症有不同表現型態,例如: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早發性血管型失智症、早發性額顳葉型失智症等等。目前醫學對失智症的病因並未完全掌握,但和腦部異常蛋白質沉澱導致腦神經細胞死亡、基因突變、年齡、心血管疾病、頭部受創等因素是相關的。
早發性失智症者與老年失智症者一樣都會造成腦力退化、情緒困擾與行為問題,但一般而言早發性失智症者通常腦力退化速度較快,症狀惡化或變化較大,家族遺傳性的比例較高,而且發病時正值壯年階段,患者可能需要負擔家中經濟與教養責任,壓力大,較可能伴隨情緒困擾或心理問題,之後對家庭造成的衝擊與社會成本也相對較多。
8大警訊出現要留意
雖然您還年輕,但若您逐漸發現腦力表現愈來愈不如以往,或者出現情緒困擾、行為問題與人格改變,請多留意自己的狀態,必要時請鼓起勇氣去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形。以下列出幾個警訊供您參考:
1.記憶力減退:健忘次數增加,影響的生活層面變廣,家人愈來愈需要提醒您。
2.計畫或解決問題困難:不如以往可以順利完成熟悉的複雜工作,困難計畫與安排事情,或者困難做決定。
3.判斷力變差、警覺性變低:例如:容易聽信不實的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或成為詐騙集團迫害的對象。
4.過度固執,而堅持的理由往往不適合,會影響溝通或人際關係。
5.語言功能出現困難:諸如口語表達、理解、閱讀與書寫困難。
6.個性有明顯轉變。
7.沒有明顯的壓力事件,但持續出現情緒困擾。
8.出現不合常理的行為,或者行為表現明顯異於此人以往的習慣。
如何尋求醫療與社會資源?
目前各大醫院的神經內科與精神科皆提供失智症評估,國內部份協助失智症者與其家庭的相關機構亦有提供早發性失智症之講座、家屬聯誼等活動,民眾可前往了解。例如: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的「週末輕時光」,邀請早發性失智症患者與家屬參與講座、主題性活動與支持團體,還有適合讓早發性失智症者發揮長處的「手作料理廚房」、促進健康的運動課程,以及助於大腦活動的「認知訓練班」。
文章最後引述早發性失智症者-佐藤雅彥先生的話,讓我們一起認識與尊重失智症者:
「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病症本身,而是那些錯誤的偏見。
不管是誰,都希望可以過得像自己,堂堂正正的生活。
也因此,關於失智症這樣的疾病,還請大家正確地予以理解!」
【參考資料】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作者:佐藤雅彥
本文獲國泰醫院授權刊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