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罹癌時鐘又撥快!國人每5分6秒一人罹癌 大腸癌第1、肝癌消退最快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罹癌時鐘又撥快!國人每5分6秒一人罹癌 大腸癌第1、肝癌消退最快

103年癌症統計,新發病數首破10萬,發生率雖上升、死亡率趨緩

 2017-05-04 12:14
國健署今天公布民國103年(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罹癌人數再攀高,大腸癌第九度居冠。圖/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今天公布民國103年(2014年)癌症登記報告,罹癌人數再攀高,大腸癌第九度居冠。圖/國健署提供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民國103年癌症登記報告,罹癌人數再攀高,新發人數首度破10萬,癌症時鐘也再度撥快,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102年)快12秒。其中,大腸癌第9度登上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榜首,占當年所有癌症人數的15%。乳癌新發人數首度超越肝癌,排名第3;肝癌發生率比102年每10萬人口減少1.4人,最為明顯。

年齡中位數增加1歲

根據最新出爐的癌症登記報告,103年癌症新發人數為10萬3147人,比102年增加4004人,年齡中位數比102年增加1歲。

國健署表示,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甲狀腺癌及食道癌。大腸癌第9度登上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榜首。

歸納癌症發生人數之所以持續上升,主要是受到人口老化、不健康生活型態及癌症篩檢推廣所致。

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每10萬人中有303.8人罹癌,其中男性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1.4人,前10大癌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女性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則每10萬人口271.4人,前10大癌依序是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卵巢癌,子宮頸癌,皮膚癌,胃癌

男性整體癌症發生率為女性的1.3倍;其中與吸菸、飲酒、嚼檳榔息息相關的口腔癌與食道癌兩種癌症皆發生在男性居多,分別為女性的10.9倍與16倍。

若從長期趨勢來看,國健署指出,國人整體癌症標準化發生率雖呈現上升狀態,但死亡率趨緩。國人常見癌症中也已有部分癌症的發生率呈現趨緩的現象,如肝癌、胃癌、攝護腺癌、皮膚癌等,其中肝癌、胃癌及皮膚癌等三癌的標準化發生已連續5年呈現下降情形,值得一提的是肝癌標準化發生率較102年每10萬人口減少1.4人,最為明顯。

多利用癌症篩檢以早期發現

國健署指出,自民國99年擴大推廣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後,有很多民眾透過篩檢發現潛藏的癌症,透過篩檢發現的癌症,早期發現的比率較高。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以大腸癌為例,好發於50歲以上的成人,若經篩檢發現,有95%以上是癌前病變及0至2期的早期癌症,預後佳,5年存活率可達7成以上。但若不是經篩檢所發現的癌症,則早期比率不到5成(僅45.6%),預後較差。

研究分析發現,50至64歲診斷第1期大腸癌的個案,幾乎不會造成壽命的損失;若診斷第2期,預計所造成生命的損失約1至6年;若診斷是第4期,生命損失達18至22年,診斷後預期終身醫療總花費也更多。

大腸癌和子宮頸癌、口腔癌一樣,透過篩檢可找到「癌前病變」,國健署表示,經由簡單治療就能事先防止病變轉成癌症,但仍有許多民眾對癌症存僥倖,認為沒有症狀應該沒事,不必去檢查,錯失阻斷癌症的先機,等到有明顯症狀才就醫,通常都為時已晚。

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民眾:「面對癌症,不要擔心,但要關心!」以定期篩檢趁早處理癌症病變絕對不能少,以大腸癌為例,糞便潛血檢查如果呈現陽性,一定要去作大腸鏡檢確診,以及早發現。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避免菸、酒、過重或肥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致癌性病毒感染等危險因子,可預防30-50%癌症的發生。國人好發的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及口腔癌等前5名癌症,都與前述致癌因子有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可忽略。

國人罹癌時鐘不斷撥快

圖/國健署提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