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楊小娜:北京無權奪取美麗島的土地與人民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楊小娜:北京無權奪取美麗島的土地與人民

 2016-12-13 04:30
美國NASA的臺灣衛星圖像。圖片/Wikipedia
美國NASA的臺灣衛星圖像。圖片/Wikipedia

近來美中2國眾聲喧嘩,紛紛藉台灣大做文章,甚至將台灣視為2國貿易談判籌碼。以英文小說《綠島》(Green Island,2016)聞名的台美人女性作家楊小娜(Shawna Yang Ryan),12月9日於《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發表一篇文章,名為「擁有人民與歷史的台灣國,並非(美中)的外交麻煩」(Taiwan is a country with history and people. It’s not just a diplomatic nuisance.),內容指陳,台灣人民與歷史主體性,不應在美中角過程,遭到淹沒;北京也沒有正當性「和平統一」或「武力收復」臺灣;因為中國並不擁有台灣主權,不論是國民黨或共產黨政權;真正擁有台灣的是,美麗島住民以及島上人民的意向與願望。

依照《馬關條約》,日本於1895年從清朝手中取得台灣統治權,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宣佈放棄台灣主權為止;隨後,台灣落入當時控制中國全境的國民黨(KMT)手中

國民黨取得台灣統治權,並非透過國際條約授權,而是1948年內戰敗北之後,這個流亡政權,強行佔領台灣。K黨佔台之後,把台灣當成反攻中國大陸的跳板,全面進行洗腦教育,強力推行華語,禁止公開講台灣話、母語;還用中國史觀取代台灣史觀,這套蔣家王朝的專制統治,直到1987年才宣佈解除戒嚴。

台灣、中國互不隸屬

台灣並非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一省,台灣本來就是個獨立區域;蔣介石政權帶著200萬流亡軍隊百姓,逃到台灣強行進駐。當時早就有600萬台灣人,住在這塊土地,而且深受日本50年來的文化影響。雙方由於文化歷史差異(例如,中國經歷了8年抗日),造成不少磨擦衝突。

專文指出,許多外媒用1949年做為中台關係的分界點,並用「分離」(split)、「重新統一」(reunification)觀點,來界定中台關係,並不符合事實(譯註:即將台灣界定為中國內戰恩怨歷史之延伸),也形同「消除」台灣做為「歷史實存」的主體性。

悲愴記憶

台灣這個島上數千年來總共住著16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其中的莫那魯道是南投賽德克族的領袖之一,他在1930年發動一場反日本殖民的武裝抗暴;日本則派遣2倍的優勢兵力,並動用駭人聽聞的芥子毒氣(mustard gas,即糜爛性毒氣彈),來殲滅賽德克的武裝反抗者;莫那魯道戰到最後,寧死不屈自殺身亡;其遺體甚至還被拿出來公開展示,以昭炯戒;莫那魯道的圖像目前被鑄進台灣20圓硬幣,表示對於先賢的尊崇。

日治時代的痛苦經歷,還包括台灣人被迫講日語,取日本姓名;年輕人被徵調上戰場,以生命血稅償付來證明自己的忠誠;一些年輕女性也被強徵淪為戰士洩慾的慰安婦。

戰後

1945年日本戰敗後,部分台灣人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實現美式民主;結果卻遭到K黨政權的血腥鎮壓。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導火線,起因於台北專賣局武裝查緝員,查獲一名育有一子一女的40歲寡婦林江邁販賣私菸,查緝員欲沒收林婦全部香菸,以及身上所有錢財,導致群情激憤,衝突中造成民眾一死一傷,史稱「緝菸血案」。隨後,台灣全島暴動,K黨則展開長達月餘的大屠殺,約有3萬台灣人遭謀殺,或被迫失踪。

二二八大屠殺事件之後的白色恐怖時期,起碼仍有20幾萬台灣人,遭監禁、執刑或強迫失踪。長達38年的軍事戒嚴,導致台灣人的言論空間,滿佈著尖刺鐵棘藜;甚至到了戒嚴解除,長期遭到噤聲的創傷恐懼,仍在台灣島嶼上空,縈繞徘徊。

展望

僅管,憶及過往先人悲痛足跡,我們卻不該忘卻歷史。被雨洗刷過的天空逐漸浮出清晰圖像,如今的台灣已蛻變為民主國家,擁有新聞自由,全民健保,總統民選,並在今年1月間選出台灣第一位女性總統,這是台灣韌性活力所獲致的可觀成就,值得認同、喝采。誠然,改變外交空間,以及恢復台灣應有的國際地位,勢難彈指之間得到翻轉;我們能夠做的是,理解台灣歷史困境,並從中凝聚台灣人民對於未來的真切熱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