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能讓嬰兒長成青年,青年走向中年,也能讓中年人步入老年。二十年,對大樹來說很短暫,對台灣的山林來說,卻經歷了許多變化。
二十年來,我們的島持續紀錄山林的重大變遷,有些地方,森林得到保護,有些地方,森林變成菜地,遭受嚴重污染,一直無法恢復。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二十年來,發生在山林中的那些事…
「台灣檜木其實已經元氣大傷,差不多摧毀了95%以上,所以在1998到2001年,無論如何,棲蘭那片要搶救下來。」成功大學台文所所長陳玉峯回憶。
發生在深山的事,左右你我賴以為生的水源與空氣。二十年前,搶救棲蘭檜木運動,阻擋了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以下簡稱退輔會)進行枯倒木整理作業。二十年後,這場跨世紀搶救行動,對台灣有什麼影響?棲蘭山的檜木,是否平安無恙?
成功大學台文所所長陳玉峯回憶台灣森林保護歷史。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成功大學台文所所長陳玉峯回憶台灣森林保護歷史。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退輔會伐木政策 引發森林保育爭議
宜蘭縣的棲蘭山區,是蘭陽溪與大漢溪的源頭,保有原始的檜木森林,在這樣的森林中,有一種特殊景象。退輔會森保處總技師張明洵說「棲蘭山的檜木,很多都成大字形生長,底下一個洞,那個洞是當年的媽媽或祖母,完成傳承使命,死亡後腐爛,站在枯倒木上長成的檜木,就形成一個洞。」祖孫三代都在同一個地點生長的景象,稱為『三代木』。
祖孫三代都在同一個地點生長的景象,稱為「三代木」。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倒下的樹,是形成三代木的基礎,也是退輔會當年進行枯倒木整理作業的目標。退輔會森林保育處處長鄭仰生表示,將枯立倒木移出就有新的空間,讓森林快速長出小苗。
為什麼棲蘭山由退輔會管理?1959年,政府為了安置開闢中橫的官兵,將大甲溪與棲蘭山林區,總共87,000多公頃的原始森林,交由退輔會管理,其中棲蘭林區,大約有45,000多公頃。1959至1985年,退輔會在棲蘭山區開闢總長71.8公里的林道與支線,完成後開始伐木,籌措安置榮民的經費。總共砍伐了7,000多公頃,造林9,000公頃,造林樹種以柳杉為主。
退輔會當年計畫進行枯倒木整理作業。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1991年,政府實施天然林全面禁伐,棲蘭山的伐木作業劃下句點,在這之前,退輔會早在1987年,就開始在天然林中,進行枯倒木整理作業,直到1999年,總共執行了十二年,面積約813公頃,相當於三十二座大安森林公園,原本退輔會打算申請第三期的五年計畫,邀請學界與環保人士上山勘查。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指出:「第一次森林運動非常重要的關鍵人物賴春標,看到枯倒木整理的問題,揭露出來。」
當年曾到過枯倒木整理現場的山林保育工作者賴春標表示,枯立倒木的採伐只是一個名詞,退輔會是用這樣的名詞,在做擇伐,擇伐、枯死木以及缺頂木。
山林保育工作者賴春標,是森林運動產生的關鍵人物。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山林保育工作者賴春標,是森林運動產生的關鍵人物。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刀下留住棲蘭木 國家公園難產
「刀下留木!」1998年12月27日,搶救棲蘭檜木運動第一次上街遊行。
退輔會是否假借名義砍伐檜木,當時遭到檢察官,以涉嫌偽造文書與砍伐生立木起訴偵辦。退輔會森保處總技師張明洵表示,現場的枯倒木都經過核准,沒有找到任何一棵生立木被砍,最後被起訴的同仁,全部無罪處理。即使如此,枯倒木事件仍在環保團體與學界,引爆論戰。
搶救棲蘭檜木運動上街遊行。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張明洵表示:「天公伯種樹就種在倒木上面,小苗長得慢, 因為上面沒有養分,但可以搶到陽光,更有競爭力。可是人把小苗種在土裡,一樣有陽光,長得會比天公伯種得更快。」
成功大學台文所所長陳玉峯表示,所謂枯立倒木整理就是林相改良,把天然林改變成為人造林,要全部長成統一的檜木森林。經營管理山林土地並不是設計一大堆方法,巧取豪奪自然生態資源。
1999年6月30日,退輔會停止枯倒木整理作業,不過,搶救棲蘭檜木的遊行並沒有停下。1999年12月25日,發起第二次遊行。2000年12月30日,第三次遊行,訴求成立馬告國家公園,並建立與當地原住民共管機制。
2000年1遊行,訴求成立馬告國家公園,並建立與當地原住民共管機制。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2000年1遊行,訴求成立馬告國家公園,並建立與當地原住民共管機制。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說明,1999年雖然枯倒木整理預算被刪除,棲蘭還是有危機,基於台灣的保育體制,真正具有完整制度的是國家公園,所以開始催生馬告國家公園。
馬告,是棲蘭山的泰雅族語,為了保護森林而催生馬告國家公園,這項訴求,在當時得到政治人物的承諾。但因為牽涉到原住民傳統領域,贊成與反對的意見互相拉扯,最後承諾沒有兌現。李根政回憶,後來馬告國家公園的預算在2003年被凍結,到現在,十五年過去。
從喧騰到寧靜,馬告國家公園流產,棲蘭檜木林保住,備受爭議的枯倒木整理區,小樹苗靜靜長大。
萬頃森林與千種植物的家 棲蘭邁向世界遺產潛力點
除了伐木後造林的9,000多公頃,枯倒木整理作業的813公頃,棲蘭山區還保有15,900多公頃、以扁柏為主的原始檜木林。台灣歷經七十多年的伐木,原始檜木林幾乎砍伐殆盡,目前只剩下25,700多公頃,有一半以上,位在棲蘭。
特殊的地質條件與終年雲霧繚繞的氣候,加上數千年的孕育,除了扁柏與紅檜,這裡還有1,000多種植物,當中完全沒有受到人為擾動的鴛鴦湖,保存著完整的扁柏老熟林,大樹身上住著許多附生植物,包括全台數量稀少的特有種:台灣一葉蘭。
台灣一葉蘭。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因為特別,鴛鴦湖被農委會劃設為自然保留區;整個棲蘭山區五萬多公頃範圍,劃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一萬五千多公頃的原始扁柏林,則被文建會推薦為世界遺產潛力點。
棲蘭檜木林的核心區以道路管制加以保護,目前有三個地點開放民眾進入,棲蘭與明池森林遊樂區和歷代神木園區,都以ROT的形式,由民間企業經營。
棲蘭檜木林的核心區以道路管制加以保護,目前有三個地點開放民眾進入。圖/公視《我們的島》提供
台灣發生過三次森林運動,第一波,以丹大濫墾事件為起點,促使政府禁伐天然針葉一級木,第二波,起因是六龜的櫸木事件,促成全面禁伐天然林,第三波森林運動,終止退輔會的枯倒木整理,奠定天然林不再被砍,也建立台灣人對森林的新觀點。李根政表示,過去台灣人對原始森林的生態瞭解,極為有限,這連續三年的運動,啟蒙了很多人對檜木或森林的瞭解。
二十年,棲蘭山從林場變為世界遺產潛力點。退輔會的角色從伐木轉為保育,負責管理的森林開發處,也在2001年更名為森林保育處,改制為公務機構。對於壽命長達數千年的檜木,二十年很短,然而喚醒台灣人對森林的保護意識,這二十年很漫長。
本文轉載自:【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穿梭島嶼20年 山林篇】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