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向南展延的古域發展:向南延伸—行腳九芎城(12)上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向南展延的古域發展:向南延伸—行腳九芎城(12)上

 2020-05-26 15:01
宜蘭城略圖:本圖為拉直城內道路而做,可說是宜蘭城最早的都市計畫圖,雖然也是未經實地測量,但對於宜蘭城的結構,有清楚的描繪。《台灣總督府公文類彙》,1899,V04543-A031。圖/李界木提供
宜蘭城略圖:本圖為拉直城內道路而做,可說是宜蘭城最早的都市計畫圖,雖然也是未經實地測量,但對於宜蘭城的結構,有清楚的描繪。《台灣總督府公文類彙》,1899,V04543-A031。圖/李界木提供

日治市區改正

光緒20年(1894年)清朝甲午戰爭失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於是宜蘭城也順理成章被日本人接收。為了都市發展的需要,清代的九芎城城門與城牆都被拆掉,並在原城牆所在地興建寬廣的環城道路(就是今日的舊城東、西、南、北路)。

1895年日本政府正式接收台灣之後,初期以鎮壓反日活動為優先,因此基隆、蘇澳間之軍備道路及宜蘭街中道路整頓等等都是以鎮壓為第一考量。之後,以殖民統治者的姿態,對宜蘭街進行空間改造,企圖以先進、乾淨、整齊的城市新形象,來宣示新統治者的威權。從南門改造計劃開始、宜蘭驛的設立啟用,到宜蘭街改制為宜蘭市,一連串有計劃性的規劃建設,改變了宜蘭街的市街面貌。公共建設的位置,則是強化政府的威權,也讓宜蘭街,呈現出與清代時完全不一樣的面貌。

明治41年(1908)的宜蘭城正式展開『市區改正』計畫,日本殖民政府以衛生為由,將城門與城牆拆除一空,在原城牆所在地,建築寬廣的環城道路(今舊城東西南北路)。原有的護城河被視為水圳處理,西、北兩側水圳被埋入道路下方,東、南兩側則保留作為景觀水道,同時在兩旁栽植柳樹,形成垂柳青青、流水潺潺的美景,水圳由舊城的西南角,沿環狀道路,蜿蜒流向東北角,再由小東門流入「壯一庄」附近的灌溉溝渠,同時作為城內台人(被統治者)和城南日人(統治者)的分界。昭和15年(1940)宜蘭街正式改名為宜蘭市,而水圳更名為「八千代川」。

日本政府基於軍事作戰,對於氣象情報之需要下,於昭和10年(1935年)12月6日台灣總督府第185號令,設立氣象站(測候所),於次年1月1日假宜蘭無線電局(今宜蘭市東港路電信局機房),開始臨時地面觀測工作。 昭和11年(1936年)3 月12日現用辦公廳舍、風力塔、觀測坪興建完成,乃遷此正式設立氣象站。


圖中的測候所就是今天的宜蘭氣象站;測候所西邊即當時之廣場(日文),現今為力行國小;宜蘭橋所橫跨之溪流為宜蘭河;宜蘭(驛)就是今天的宜蘭車站;壯圍庄役場就是今日的壯圍鄉公所;四結公學校為現在的四結小學;煉瓦會社所在地是今天宜蘭保存較為完整的窯廠。(宜蘭郡大觀) 圖/李界木提供

1937年時的〈宜蘭郡大觀〉。注意圖中可以看到銀行前的噴水池,在戰後噴水池換成了圓環銅像。照片中筆直的街道就是現今宜蘭市的中山路。據說當初噴水池是展示用,為讓民眾認識自來水益處,也是宜蘭第一個自來水供應站,可免費取水飲用。(宜蘭郡大觀) 圖/李界木提供

日人進入宜蘭後,為展現新的都市風貌,旋即利用交通建設、衛生工程之推展、及都市與建築法令之頒布等方式,以控制都市發展及建設,進而達到塑造現代化城市風貌之效果。20世紀初,宜蘭逐漸轉型為現代都市,明治三十年 (1897),台灣地方行政區域改正,宜蘭支廳改為宜蘭廳。西鄉菊次郎任職期間,於南門外營建新統治中心,成為日人公共建築、設施的集中地。

大正2年(1913)起拆除城牆,次年實施「市區改正」後,城內道路已呈棋盤式,尤其是沿著今宜蘭市中山路,向南北兩端發展。另外,為普及新式教育,於大正三年調整,使九芎城的南門外,有了公園、公學校、小學校,及後來成立的宜蘭幼稚園、宜蘭街圖書館,儼然成為新的文教區。

大正八年(1919)宜蘭車站啟用後,為聯絡城內與車站,而興建光復路,形成另一條重要衢道。同年宜蘭升格為「宜蘭郡宜蘭街」,昭和十五年(1940),宜蘭街由宜蘭郡獨立出來,升格為宜蘭市,直隸於台北州。

宜蘭街道上的日治建築,多集中於中山路,光復路以及康樂路一帶的街廓之間....踩街的感覺還不錯。向南的民權社區,位居市中心偏西南處,社區內機關林立,有如台北市之「博愛特區」、計有台灣宜蘭地方法院、地檢署、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民進黨宜蘭縣黨部、宜蘭縣警察局、宜蘭縣稅捐處、國稅局北區宜蘭分局、農委會東區糧管處宜蘭辦事處、宜蘭縣消防局、宜蘭市衛生所、宜蘭市戶政事務所、宜蘭市地政事務所、國立蘭陽女中、自來水公司第八區管理處。

台灣銀行宜蘭分行

歷史將近百年的台灣銀行宜蘭分行,原本是磚造一層樓建物,因戰爭受損在1949年重建為三層樓鋼筋混凝土的辦公廳舍。宜蘭縣政府在2002年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建築。現今的宜蘭美術館也就是舊台灣銀行大樓,最早始於1907年日本時代,當時作為台灣銀行宜蘭支行,在那個時代的台灣多半仍處於農業生產,工商尚未發達。


台灣銀行建築經歷美軍的轟炸與戰爭裡的洗禮後,因戰爭之故受到毀損,故於1949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造,屬初期現代建築風格。圖/李界木提供

現今台灣銀行宜蘭分行。圖/李界木提供

現今的宜蘭美術館也就是舊台灣銀行大樓。宜蘭美術館前的藝品。圖/李界木提供

宜蘭郡役所(宜蘭廳舍)

宜蘭廳舍建於20世紀初,在宜蘭市南門「離順門」外(今舊城南路縣政府舊址),為磚造木屋架瓦頂建築,坐南向北,外圍以牆,係日本明治初期風格,結合法國第二共和及明治時期日本國內的建築手法,正面圓拱入口、山形牆、四披屋坡尖頂是其特徵;當時宜蘭、桃園、苗栗、阿猴(屏東)等處廳舍建築及規模均相似,前三者表門前方均有溝渠,以橋銜接對外道路。

宜蘭廳署的建設,展現日本人對台灣長治久安的決心。這個佔地6.05公頃的基地,配備了廳署衙門,左側是14戶日本式宿舍。以此為起點沿著現在的舊城南路,沿途有學校、公園、街役場及臺灣銀行,形成當時的「政治大道」。大正9年(1920年)台灣行政組織大幅調整,宜蘭地區隸屬台北州,分設宜蘭、羅東及蘇澳等3郡,宜蘭郡役所沿用宜蘭廳署辦公。下圖中大門及橋並非初建原貌,經整建後,較為寬闊氣派。

日治時代,宜蘭郡警察課在郡役所的右側前方,興建一棟「武德殿」專供培訓警察人員的柔道、劍道及跆拳道等技能。戰後,宜蘭縣政府將武德殿改稱「中正堂」,為集會等場所,歷經多次修繕。1994年,縣府因經鑑定為危險建築,不堪使用,所以拆除了,改為停車場。

1950年宜蘭縣設治之初,縣政府承襲宜蘭區署舊址。復於1952年增建縣長室、餐廳等,1954年增建福利社。惟該辦公廳舍,因庶政日繁,已不敷使用,且「多係年湮才朽,輒遭颱風地震威脅」因此,在陳進東、李鳳鳴二位縣長任內研議另建。後由於「南門計劃」的實施,縣政府於1997年元月遷至和平路新址。


宜蘭廳署(《台灣寫真帖第壹集》1915年) 圖/李界木提供

宜蘭縣政府中正堂原為日治時代「武德殿」。(縣史館) 圖/李界木提供

1997年元月27日縣府全體員工於搬遷前合影留念。(縣史館) 圖/李界木提供

充滿綠意的宜蘭縣政府廣場(和平路) 。圖/李界木提供

宜蘭設治紀念館:力行三巷的住戶


舊城南路力行三巷。圖/李界木提供

走進巷道(力行三巷),來到這日式建築區,看到牆上的導覽資料,才知道這些建築是日治時代宜蘭廳的官舍,共有三棟, 最大的一棟是舊宜蘭廳長官舍,一棟是舊宜蘭廳庶務課長官舍,一棟是舊宜蘭農林學校校長官舍。

戰後,接收日本的官署機構,宜蘭縣政府亦設於這裡,舊宜蘭廳長官舍成為宜蘭縣長的官邸,舊宜蘭廳庶務課長官舍,則成為縣政府主任秘書的宿舍(現為九穀日式餐廳所在)。 隨著宜蘭市區的發展,都市計劃的更動,原位於南門的宜蘭監獄,已於1992年遷往三星鄉,宜蘭縣政府亦於1997年遷至市郊,舊有的房舍閒置荒廢,於是縣政府將這個區域的公有地重新規劃,稱為「南門計畫」,積極招商,計劃將南門一帶蛻變為現代化的商業城。 區域內老舊的建築,便遭到拆除的命運。 日治時代在這附近共興建了14棟文官官舍,目前僅保存這三棟官舍,還有巷道內一小段紅磚牆而已。 紅磚牆之外,已都夷為平地,目前慈濟持有,工程建設尚未展開。

舊宜蘭廳長官舍,所以能夠獲得保存,最初是因為地方人士呼籲保留,官舍庭園裡一棵百年老樟樹,希望拆屋時,勿砍除這棵老樹。後來縣府經過討論之後,決定連同官舍一起保存下來,以保存歷史記憶。官舍經過整修後,設立為「宜蘭設治紀念館」,於1997年對外開放參觀。舊宜蘭廳長官舍,建於明治39年(1906年),由日治時期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所建造的,當時從日本東京,請來木匠及庭園設計師規劃。


位於九芎埕裡的設治紀念館,也是早期的宜蘭縣長官邸。圖/李界木提供

今日的「宜蘭設治紀念館」。圖/李界木提供

從裡面的窗戶看另外的格局很特別,感覺屋外別有洞天的感覺。圖/李界木提供

官舍後方的清末石砌牆遺跡,用蛋白、牡蠣殼粉、糯米粉可以做這道石牆。圖/李界木提供

該校是當時全台第2所農林學校,校長為奏任官,社會地位崇高。圖/李界木提供

舊宜蘭農林學校校長官舍。圖/李界木提供

曾是宜蘭文學館。圖/李界木提供
 
曾為音樂館。圖/李界木提供

請來喝一杯咖啡,領悟4C的妙處。圖/李界木提供


九芎埕藝術廣場的另一棟建築,原是舊主祕公館,在整修後,一樣開放給民間經營,現在是由宜蘭著名的日本料理「九殼」代為經營。圖/李界木提供

店內為木頭桌椅、地板,除了中式座位也有日式座敷喔。圖/李界木提供

閒置空間再利用,活化地方資產再添一例!宜蘭舊主秘公館變身「九芎埕」人文空間,由在地仰山文教基金會負責營運管理,提供宜蘭民眾藝文展演觀賞與休憩的新去處。圖/李界木提供

舊宜蘭監獄

宜蘭監獄創立於西元1895年,是日人於蘭陽平原建造的首座建築,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宜蘭縣政府在監獄遷往三星鄉後,依舊保留紅磚牆、舍房、監獄門廳及崗哨等古蹟建築。

 
這麼夢幻的建築物竟然是一棟監獄呢。圖/李界木提供

台灣最古老的監獄建築

舊宜蘭監獄門廳建於1896(明治29)年,是一座典雅的木構造建物,也是台灣最古老的監獄建築,原使用空間包括有總務科辦公室、典獄長室、秘書室、家屬候見室及接見登記等,現存部分為正身及右護龍部分,左護龍原為接見室(磚造已拆除);主體大部為木構造仿石造,台基則為磚造表面洗石子;其建築物之裝飾以及腳線都是木材精心雕成,顯現其宏偉、氣派。現為"藍屋"餐廳。

宜蘭監獄在設立初期此地仍為未開發之郊區,至今已成為繁榮之商業區,而因繁華喧鬧之商業活動,影響教化效果,且基地狹小,無法擴增設施,以符合現代獄政管理及行刑羈押之要求,同時為助於宜蘭市之都市發展,於是1992年遷至三星鄉,以其為新監所在,而原來神農路舊監,則劃為南門計劃用地。監獄建築多以拆除,今僅存辦公廳舍、牢房、崗哨及圍牆。


宜蘭監獄署的位址,是在1895年(明治28年)日本進入宜蘭統治,便進行宜蘭城的空間改造所形成的(宜蘭文化局提供) 。圖/李界木提供

仿造宜蘭監獄崗哨。圖/李界木提供

紅磚牆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進入宜蘭統治,便進行宜蘭城的空間改造。首先將作為行政中心的宜蘭廳署,遷至南門外現址,並在西側配置宿舍區,與東側監獄及北側分屯部隊營區連成一氣。1997年宜蘭縣政府再次遷移,此處保留老樹及部份歷史建築,將規畫為新興的南門商圈。未來配合進行「宜蘭設治紀念林園」的興建。


舊宜蘭監獄門廳結合了日本風與西洋的風格。圖/李界木提供

餐廳還應景的取了個藍屋的名稱呢。圖/李界木提供

宜蘭中山公園和獻馘碑

「宜蘭中山公園」設立於1909年,位於宜蘭市水利局後方,在繁榮熱鬧的市區中,是宜蘭市最早期的休閒場所。歷經多年的整頓和美化,及隔壁宜蘭演藝廳的興建,讓公園內景觀煥然一新,更使得宜蘭市區增添一片清涼的綠意,聽老一輩的人說,早期園內還設置了忠魂碑和婢女擇配喻示碑,可惜戰後已不知去向了。

公園內設施有涼亭、噴水池、中山公園建設札記、孫逸仙銅像、蔣介石銅像、草坪、兒童遊樂區、獻馘碑、忠靈塔、吳振立紀念碑、草地槌球區、休憩區、民眾活動區、水域、健康步道區等等。平日都可看到許多人們常來此地做運動、散步休憩、下棋、玩四色牌、聊天、約會,遍滿整個中山公園,尤其到了下午人潮更多,儼然成為當地人的休閒娛樂中心。宜蘭演藝廳亦在公園內,原是廣播電台(民本電台) 所在。電台旁鄰近水池的地方,有溜滑梯的設施是我兒時最喜愛的地方。

現在每天早上,總見一群老人們聚集在大樹下,彈拉著月琴、三弦、大筒弦,隨意的唱起『本地歌仔』,雖然不似職業演員般正式,但一舉手、一投足所流露出的真性情,令人拍案叫好。園裡的長壽俱樂部,也常貼有野台歌仔戲的演出公告,是愛好者的最佳指引。


中山公園入口。圖/李界木提供

都市的森林區:宜蘭中山公園。圖/李界木提供

公園休憩的人。圖/李界木提供

忠靈塔:1936年由武營遷來,正面為「忠靈塔」三字,立碑者署名為台灣軍司令官陸軍中將柳川平助。圖/李界木提供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