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臺灣第一代畫家李梅樹 扮文化推手 重修三峽祖師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臺灣第一代畫家李梅樹 扮文化推手 重修三峽祖師廟

光一根柱子就花一千多個工作天 祖師廟得「東方雕刻藝術殿堂」美譽

 2017-02-06 11:02
李梅樹重建三峽祖師廟,耗盡一生心力。(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李梅樹重建三峽祖師廟,耗盡一生心力。(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出生於日治時代臺灣桃仔園廳三角湧(今新北市三峽區)的李梅樹是台灣著名美術家、畫家、教授、議員。他在1947年主導重修三峽祖師廟,對其建築與設計耗盡一生心力,祖師廟因而名譟一時,甚至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

李梅樹(1902年3月13日-1983年2月6日),他是三峽經營糧行的商人李金印的次子,上面還有一個比他大17歲從母姓的兄長劉清港,劉是當地少見的西醫醫生,開設「保和醫院」。年少時,李梅樹就對三峽祖師廟裡的雕刻與彩繪很有興趣,並能用毛筆畫出精緻的工筆人物。他就讀三角湧公學校期間,李梅樹從日本老師遠山岩那裡開始接觸西洋繪畫,之後公學校畢業後,他升學就讀台灣公學實業科農業課程,後來又進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

在就讀師範時期,李梅樹與廖繼春仍然持續繪畫,並曾在17歲時(1919年)發起全校美展,而1920年黃土水以〈山地牧童〉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為「帝展」),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美術家。這件事對李梅樹在內對藝術有興趣的青年,起了相當大的影響。20歲畢業後,李梅樹雖然想前往日本研讀藝術,但遭到父親反對,後來李梅樹選擇去瑞芳公學校教書,並與林粒女士成親。

 

大哥協助  赴日學習西畫

1924年時,李梅樹加入了台北師範學校石川欽一郎所開的「暑期美術講習會」,繼續在美術上精進,並結識了倪蔣懷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等有志於美術的同伴。後來這些同伴陸續走出自己的路,例如廖繼春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讀書,而陳澄波則成為帝展西畫部第一位入選的臺灣人。後來李梅樹也在1927年以〈靜物〉一畫入選了由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木下靜涯等人努力之下舉辦的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隔年第二屆又以〈三峽後街〉再次入選。這使得家人不得不正視其在繪畫上的努力與才華,而其大哥劉清港更是力排眾議,願意贊助他弟弟所有的學習費用,於是在1928年11月27日李梅樹與陳澄波一同搭船前往日本求學。

抵達日本之後,李梅樹先是進入了川瑞畫學校、新宿同舟舍與本鄉繪畫研習所勤練素描,以準備東京美術學校的入學考試,最後他得以在1929年3月一試便進入該校就讀。進入該校的西畫科後,李梅樹受到長原孝太郎小林萬吾岡田三郎助的教導,後來在陳植棋的介紹下,李梅樹又在校外進了吉村芳松門下。除此之外,陳植棋希望李梅樹能加入由留日同學所組成的畫會赤島社,李梅樹在1930年加入該社。然而就在該年5月,支持著他的兄長突然去世,為此李梅樹遂趕回臺灣奔喪,並休學了一學期。同年12月,臺灣雕刻家黃土水去世,李梅樹前去參與其火化儀式。


李梅樹/新裝/1965,取材自文建會《台灣網路美術館》網站

李梅樹與陳澄波、廖繼春  創立「臺陽美術協會」

1934年李梅樹完成了他的學業,回台後被任命為三峽莊協議員,並在該年11月與畫友廖繼春、楊三郎、陳澄波、顏水龍、李石樵、陳清汾立石鐵臣等七人,創立「台陽美術協會」。此時期的李梅樹因為在台展中三次獲得特選而得到「免審查」的資格,後來在日本官辦展覽中亦入選,而其作品如〈三峽後街〉、〈切番薯之女〉、〈黃昏時〉、〈花與女〉等,多以軟紅色系來處理在燈光或其他類似燈光下的東方女性。而在畫完〈花與女〉後,由於戰爭吃緊,李梅樹沒有機會再參加日本官辦展覽。

李梅樹投注心力  重建三峽祖師廟

二次大戰後,1945年時的李梅樹成為三峽街的代理街長,期間他組織了治安維持會,設置公安隊來維持治安。後來在該年年底李梅樹卸任後,他又被民眾推任為新改制的三峽鎮民代表會主席。

1947年被推舉為三峽祖師廟的重建主持人。三峽祖師廟建於1767年,具有200多年歷史。祖師廟歷經三次重建,1833年因為地震第一次重建、1899年因戰爭被焚第二次重建,1947年地方父老推任李梅樹擔任第三次重建的主持人。祖師廟當時已經殘破不堪,不是重修就能解決,重建又是一項浩大工程,李梅樹深思後決定接下這個重責大任,三峽祖師廟也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他希望這次重建能讓歷史悠久的三峽祖師廟,成為可長可久的特色建築。他沒有採用不耐保存的傳統彩繪;決定以木為頂、以石為底,採用費時費工的雕刻方式重建五門三殿的三峽祖師廟。藝術家性格追求完美,李梅樹請來北部黃龜理師傅、中部鹿港李松林師傅,南部陳振雄師傅等國寶級師傅,共同投入祖師廟的雕刻。每一塊雕刻他都親自監工,做不好馬上打掉重做;對於材料他也很要求,木頭選用台灣檜木和樟木;最重要的是,精雕細琢之外,一定要能表現出豐富的藝術性。

在三峽祖師廟的中殿有一對柱子,取名「百鳥朝梅」,仔細去看可發現左邊、右邊各五十隻鳥,合起來一百隻鳥竟有不一樣的種類,不一樣的姿態。這也是李梅樹的堅持,當初師傅們想破頭也刻不出不同的鳥類,李梅樹還拿世界鳥類圖鑑給雕刻師傅參考,因此「百鳥朝梅」有一百種各具特色的鳥類,光一根柱子就花了一千多個工作天。

李梅樹從46歲投入三峽祖師廟的重建,一直做到82歲去世為止。他以創造藝術品的高規格要求,重建祖師廟,使得廟宇不再只是宗教的場所,更是處處充滿藝術的殿堂,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

1949年,李梅樹被民眾推舉為三峽鎮農會的理事長,在兩年當中讓農會轉虧為盈,因此得到了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表揚為全省第一的模範農會。此外,自1950年起,李梅樹還連任了三屆臺北縣議員,此後才從政治界淡出。


李梅樹/河邊清晨/1970,取材自文建會《台灣網路美術館》網站

投入教職  作育英才無數

淡出政治界之後,李梅樹曾擔任中國文化學院研究所、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教授,同時也繼續處理畫會的事務。1978年,李梅樹因過度勞累而在家人勸說下前往日本日光地區休養,在那裡畫下了許多以楓林為主題的畫作。

李梅樹的作品風格,依照時間分早、中、晚期 :早期(1924年-1948)是指李梅樹在日治時期的創作,此時期被稱為「外光派時期」(日本將印象派翻譯成外光派),此時作品以自然客觀的寫實手法,描繪台灣的風土民情,而此期代表作有〈切蕃薯之女〉、〈編物〉、〈小憩之女〉等。

中期為二戰後至1977年生病住院前的創作,稱為「台灣本土時期」,不再師法西方畫作,回到最真實的視覺經驗,主題多為台灣民間人物,除此之外,此時期畫作也從人物群像轉變成傳記式的肖像作品。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露臺〉、〈春風〉等。

後期即為他出院後到過世前的創作,稱為「回歸自然時期」,不再刻意經營構圖與主題,常以大自然風景入畫,強調光與彩的調和,而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太魯閣(三)〉、〈清溪浣衣〉等畫。

李梅樹的畫風細膩,歷經三個階段的風格轉變,其中一致的是他的努力與真情。無論是對人物或風景的描述,均可以看見全然的投入,這也是他留給民眾懷想藝術家生命的本質呈現。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