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數位(Digital)兩岸農業賽局的拐點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數位(Digital)兩岸農業賽局的拐點

 2020-01-29 10:45
全球公認數位農業將給農業帶來重大改變,可為糧食安全、貿易,以及為小農戶創造更多的機會,也可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圖/Pixabay
全球公認數位農業將給農業帶來重大改變,可為糧食安全、貿易,以及為小農戶創造更多的機會,也可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圖/Pixabay

傳統農業需要艱苦的體力勞動且常受到天候影響收入不穩定,使得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正在與農業漸行漸遠,目前美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不到1%,日本只占了2%左右,德國約占了4%,中國大陸高達26%,農業缺工以及高齡化的問題日益凸顯,為農業永續發展及糧食安全投下高度的風險。由於數位技術的普遍性、便攜性和移動性,正在改變農業和糧食生產結構,數位經濟已經成為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幟。例如美國的數位經濟占GDP的比例已經超過60%,英國、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比例也達到50%,未來的農業會是透過大數據、區塊鏈及人工智慧去支撐的農業。

全球公認數位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將給農業帶來重大改變,可為糧食安全、貿易,以及為小農戶創造更多的機會,也可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然而想順利推動數位農業需要跨領域的整合。兩岸政府均強調要讓農民過更好的日子,方法大同小異(如智慧農業、農業4.0等),關鍵在執行力。繼互聯網+農業之後,中國大陸正積極推動數位經濟,目前遭遇困難包括: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滯後、數位資源的整合共享及實際運用在農業生產未普及化、農業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等等。為此,中國大陸日前頒布《數位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將推動農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列為施政的重點,希望建構完整的數位化產業鏈暨商業模式、共享數位生態及精準農業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目標到2025年農業數位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占農產品總交易額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由2018年的38.4%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70%。重點則放在農業人工智慧研發應用,數位農業和電子商務的整合,實施農業機器人發展戰略,加強無人機智慧化集成與應用示範(如農業保險、病蟲害診斷與檢測、農藥噴灑等)(食品和農業部門將在未來五年成為全球無人機的第二大用戶),遙感技術與農業結合並透過大數據技術應用,有效解決農戶生產和市場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數位是克服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解方

至於成功關鍵在於扎根工作,除了將數位農業納入職校及大學相關學門外,應該把上述研究成果,落實到第一線農業生產,讓農民不害怕並樂於使用這些新科技(如農民愛用、常用、易用、好用的APP),才能真正改變農業經營模式,提高農產價值與農民生計。此外,日本政府對於農機購置補貼一般為30%,若屬智慧型農機則加碼補貼達50%,來提高農民誘因的作法,值得參考。

台灣農業生產技術在國際水準之上,以目前台灣農民的技術幾乎沒有種不出的農產品,只有賣不掉的農產品,特別是台灣無法融入區域經貿合作組織,無法取得進口國減免關稅優惠,將壓縮台灣農產品利潤及競爭力。蔡政府雖屢次提到「五加二產業」、「新農業」(運用行銷跟技術,讓農業升級成「新農業」),然而目前國內農業產銷實際運用AI(人工智慧)、IT(資訊科技)、 IoT (物聯網)的比率偏低,且網路安全和農業資料開放程度低,相關研發經費及人力,相較於福利經費明顯不足,需要強化(如提高研發經費、成立農業數位與創新孵化中心等等)。未來若能透過數位技術運用,有計劃的進行農業生產並讓農民辛苦生產的農產品,成功建立品牌及商譽並安全、快速、生鮮的送到國外消費者手上,方有助於台灣農產品融入國際農產品供需暨價值鏈,及幫助台灣農家經濟改善。

數位是克服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解方。目前兩岸政府均強調數位對農業的重要性,然而在推動農業數位化的過程,各自有待克服難題,也將牽動兩岸農業結構及競爭態勢的翻轉。未來兩岸會是「制度」的競爭,誰能讓農民過更好的日子,誰就能得農民的心,就看政府的執行力了!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