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特生中心公布紅皮書名錄 巴氏銀鮈等15物種列國家極危動物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特生中心公布紅皮書名錄 巴氏銀鮈等15物種列國家極危動物

 2017-08-10 19:30
巴氏銀鮈僅知道分布在台灣中部河川,但族群數量不明,被列為國家極危動物。圖/張瑞宗(特生中心提供)
巴氏銀鮈僅知道分布在台灣中部河川,但族群數量不明,被列為國家極危動物。圖/張瑞宗(特生中心提供)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林務局耗時2年,完成台灣所有陸域脊椎動物5個類群,共617種動物的受脅狀態評估與「紅皮書名錄」出版,今(10)日公布台灣共有15種極危動物,包括環頸雉、歐亞水獺、金龜、豎琴蛙等,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楊正雄報告時表示,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動物的保育比植物保育更加困難,下一步會盡快針對15種極危動物進一步分析研究,評估保育方案。

特生中心出版的紅皮書名錄共有5個類群共617種動物,其中哺乳類、陸域爬行類、兩棲類是首次出版,鳥類及淡水魚類則是再版評估,而這次被列入名錄的動物,陸域哺乳類有80種、鳥類316種、陸域爬行類89種、兩棲類37種、淡水魚類95種,其中極危動物占所有納入評估物種的2.4%。

特生中心動物組組長鄭錫奇也分別說明,15種極危生物中,陸域哺乳類有台灣狐蝠與歐亞水獺;鳥類有青頭潛鴨、環頸雉、林三趾鶉、黑嘴鷗、琵嘴鷸及黑嘴端鳳頭燕鷗;陸域爬行類為金龜;兩棲類為南湖山椒魚與豎琴蛙;淡水魚類為日本鰻鱺、溪流細鯽、巴氏銀鮈與蘭嶼吻鰕虎,鄭錫奇說明,這些物種面臨極危的原因有些與人為獵捕有關,有些與棲地與分布範圍縮減有關,有些則與外來種雜交有關,有些種類則是原本族群成熟個體數量稀少及分布範圍狹小,容易受到已知或不明威脅而導致數量再更減少。

特生中心出版的紅皮書名錄,內容針對物種受威脅的程度和原因詳細說明。圖/郭文宏

鄭錫奇也說,隨著保育觀念的普及,國家公園、保育區的劃設建立、獵捕行為的管理等,雖然動物整體受威脅的情形逐漸改善,但因為淺山開發導致棲息地面積縮減,部分物種受威脅的程度也因此加劇,未來假設透過人工方式將物種保留下來,這些動物恐怕也沒辦法回到自然環境中,鄭錫奇也建議,現在首要工作就是保種,但動物是活體,不像植物種子一樣可以建立諾亞方舟保存活性,所以繁衍困難,這些都會透過進一步針對每個物種的分析和規劃來擬定保育方案,決定要投入哪些保育資源。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楊正雄報告歷時2年的紅皮書研究。圖/郭文宏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