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民眾建議對台建交請願案公聽會,9日將在德國國會舉行;在會前,相關各造做了哪些發言?從發言中,又透露出哪些端倪?以下是發言重點:
提案人克羅茲堡(Michael Kreuzberg):
迫於國際現實,從不期待德國政府會遵照請願書的建議與台灣建交,但藉國會公開討論台灣,讓德國社會對台灣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這是我提案的初衷。(11月5日媒體採訪)
德國民眾克羅茲堡(右)為台灣處境打抱不平,駐德代表謝志偉(左)在柏林約見他,向他表示謝意。(謝志偉提供)
德國外交部發言人柏格(Christofer Burger):
在一中政策的框架下,只要不涉及外交承認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德國在經濟、文化、教育、學術、研究等領域仍與台灣保持密切關係,只要不限定主權國家才能成為會員,德國支持台灣實質參與國際性的論壇。(11月18日柏林記者會)
駐德代表謝志偉:
請願案的意義不在「台德建交」「- 我們沒那麼天真 - 而在透過此公聽會讓解嚴32年後的台灣觀點原汁原味呈現出來。」(臉書)
從這些發言中,可以得到公聽會即將的結論:德國不會與台灣建交,但增進對台在經貿和文化的交流。
德國會前釋放善意
另一方面,在公聽會召開前,德國政府也對台灣釋出善意。德國在台協會昨天(2日)發表聲明,表示對於台灣不能參加正在西班牙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表示遺憾。「我們感到很遺憾,台灣再次被排除在拯救我們的地球這件事情之外。」
德國在台協會是德國駐台機構。
【延伸閱讀】
民眾請願與台灣建交 德國會12月召開公聽會
(本文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