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論文造假案,被揪出造假或有造假疑慮的期刊等級之高、相關涉案者學術地位與份量之重、掌握的資源與系統之豐之廣,案情嚴重程度無疑是台灣歷來之最。但正因其背後幾乎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與「結構性」問題,僅管在學界、醫界憤慨極深,敢於具名挺身議論及針砭者幾希,少數發言者甚都遭關切。
其中,台灣歷史悠遠、在學界舉足輕重的《科學月刊》,一路提出以專業證據、第一手訪談做支撐的質疑,給予此案相關人士與單位最有力、也無法迴避的壓迫,更成為媒體報導與引用的主要來源。
「沒有受到關切?」《科月》總編輯、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蔡孟利苦笑說:「怎麼可能沒有,軟的、硬的都有,太太也很擔心。但是,想到《科月》創辦的歷史背景,我是不可能退縮,因為和前輩比較來,我這個,真的不算什麼。」
10個智囊團集思 總編一人「具名」頂壓力
專長在神經生理、生物技術的蔡孟利,對此次台大造假論文中多數是與癌症等相關的領域並不專精。但此案爆發後,《科月》發表了近40篇相關文章,涉假的10幾篇論文也能立即找到國外期刊、指出做假或有疑慮之處,「我的背後是有10多個不同領域、且遍及國內外的專家、智囊,大家反覆查證、確認才敢提出來。有時台大隨隨便便回幾十個字、我們是花幾十個小時去搜集證據、才能反駁。」
但統一由總編輯蔡孟利「掛名」發文,不是他愛出風頭,而是此案極為敏感、且挑戰對象「勢力龐大」,台灣學界小,未來相關人升等或研究案審查仍可能「山水有相逢」。蔡孟利說:「我已是教授,無升等上的考量,就由我一個人『具名』承受就好了。」
這樣的風骨與勇氣,正如蔡孟利所言,來自於《科學月刊》創辦的歷史與創辦者的精神。
那個教育未普及、經濟未起飛、政治環境仍在戒嚴的高壓底下,一群以台大理學院為主的學生,懷抱「科學報國」、「讓科學在故鄉生根」的熱情,先於1965年創辦《中學生科學週刊》,啟發高中生在以升學壓力為導向的教育體制中、了解科學的意義、找到自己的興趣,洽談於當年《新生報》合作刊載,發行83期後,多數學生畢業出國深造,1970年元旦,《科學月刊》在美、台兩地學生串連、編寫下,正式發行。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左一)。圖/張龍僑攝
47年出刊未中斷 國內學界重要標竿
蔡孟利說,「從《中學生科學週刊》到《科學月刊》,實際上的創辦人是林孝信先生,但為了辦《科月》,他在美奔走、號召,編造寫稿及寄送雜誌的名冊。」1970年底,愛國留學生發起保釣運動,林孝信積極投入,《科月》連絡網也成保釣學生的連絡網,成情治單位鎖定的對象,他因而被政府列入「黑名單」,護照被沒收、失去中華民國國籍,更被迫放棄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候選人資格,離鄉長達21年。
想以科學報國、卻被國家封殺。「聽過去的前輩與老師們提到,早年《科月》出刊時,警總的人就在門外盯哨,一頁一頁檢查,這樣嚴峻的氣氛與環境下,這些老師們都沒有退怯,《科月》連續47年出刊、沒有延誤過一期,而且初期沒有網路、沒有電子郵件,由芝加哥聯絡中心彙集稿件並整理後,郵寄回台北印行,想想,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從沒中斷過一期,是讓人非常驕傲的事。」蔡孟利說。
正因這段背景,《科月》不僅在台灣學界具專業信賴、也是一道精神道德與理想的標竿。從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副總統陳建仁等,台灣科學界重量級人物,對《科月》邀訪都不會「SAY NO」,「沒有《科月》邀不到的採訪對象。」蔡孟利自豪地說。
這份自信是基於這份刊物無需追求利潤、沒有政治上圖謀,是真正「獨立刊物」,因為根本「沒有老闆」。創辦初期經費由發起人士捐助,因內容深獲好評,也風光地有過「洛陽紙貴」的黃金歲月,銷路最高時近兩萬份,幾乎是台灣高中生人手一本,後因保釣事件被國安單位打為「為匪宣傳」刊物、不准學校及圖書館訂閱,才受到影響。
《科月》沒有老闆、編輯採合議制、連續47年不中斷出刊。
沒有老闆不求營利 編輯採合議制
《科月》賺了一桶金後,成立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現以基金會方式運作,「我們不必考慮巿場,寫稿者常把稿費再回捐,而編輯委員至今都採『合議制』,大家發想主題,因為我們都堅信,科學知識不是讀者想知道什麼、而是我們要告訴讀者需要知道什麼。」《科月》內容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工程科學等不同的科學領域。
在台大案上持續關注、緊盯,亦有人問,一份科普雜誌為何需花那樣大的力氣關注此案?當時,蔡孟利即回覆:「科普像是食品加工業,原創學術論文是我們賴以為生的原料。如果台灣本土的學術論文是假貨,那報導出來的台灣科普也會是假貨」但若再對照《科月》創辦的初心與歷程,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堅守住台灣科學家的理想與知識份子的使命。
蔡孟利說:「雖然在此案上的各方的壓力很多,但溫暖的支持和打氣也很多,《科月》董事長、東吳大學前校長劉俊源老師就對我說:『如果是對的,就去做,大不了台大圖書館不訂閱《科月》而已。』過去前輩們是被警總盯、我和他們比,『小CASE!』。」
科學真理是不容侵犯的底線
台大論文造假案第一階段調查報告出爐的記者會上,蔡孟利便在現場直播、發問,一題一題直搗核心,讓由副校長郭大維、主任秘書林達德領軍的台大校方小心應對、接招,網路上關切此案的學生直呼:「蔡教授KO台大!」之後又獨家訪問退出調查委員會的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張智芬教授,披露「台大調查委員連實驗室也沒查」;與生科院調查主席閔明源教授提及「調查委員會無公權力,台大查台大很難」讓科技部也不得不先做出將設立科學倫理辦公室等具實政策初步回應。
蔡孟利透露,在台大遭PubPeer爆出第一起於《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的大腸癌幹細胞研究論文有圖片造假,第一時間《科月》也獲悉,但當時沒有立即披露,「因為第一作者查詩婷是年輕研究者,過去許多論文出問題都是讓年輕人去犧牲,我們不忍心又看到一個年輕人被毀,也想看看台大如何處理?結果,台大竟然『毫不意外』,又把責任推在她身上。」
這令《科月》不能不挺身而出。《科月》創辦是為了推展台灣科學教育、啟迪年輕學子科學的興趣,當年熱血的年輕知識份子,為推促台灣向上、向歷史負責,最大的阻力與障礙,來自政治上的白色恐怖。而今,阻斷年輕學子敢於投身科學界的,卻可能科學界自身利益共生築起的學界白色恐怖。
劉源俊在《科學月刊與保釣運動》一文中提及,林孝信當年參加保釣受到攻擊,有匿名信質疑他當初創辦《科月》的動機,「是可忍孰不可忍?」更激烈與政府對立,最終淪為「黑人黑戶」,顯見科學知識是他視為絕對不可退讓的底線。47年過去,《科月》用一篇篇紮實的科普文章,證明了從開始到現在始終堅持的純潔動機;時移勢遷,也證明了,這種純潔的科學精神,在每一個時代都是推促社會向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關連結:
《科學月刊》官網
《科學月刊》官方粉絲頁
延伸閱讀:
《無刃刀打虎 看台大論文造假案調查依據的「神奇的第十四條」》
《台大查台大太難!生科院調查主席:科技部和教育部像拿鞭子等著把我們「鞭死」》
《可悲!台大案效應台灣淪「學術詐騙王國」 論文投稿得先做「誠信說明」》
《對台大論文造假案最沉痛的呼籲:不要逼學術研究者也走上街頭!》
《論文造假、連調查也「虛晃」?台大遭爆「連郭明良實驗室都沒查」》
《台大論文涉假調查結果未提 季瑋珠:楊泮池有無責任都該說清楚!》
《台大論文涉假調查成員疑遭報復 陳定信首發聲:希望做出有智慧的決定!》
《賺錢第1、血汗第2、論文涉假 沉淪的台大醫院》
《台大論文涉假/校長犯錯學生上倫理課 陳芳明、廖運範批:荒謬!》
《台大論文涉假/中研院長公開信籲「守護學術良知」 院士指「有格局領導人會請辭」》
《南方朔:國民黨非法占領台灣 《大學雜誌》是改變形象的棋子》
《狂飆論壇 陳忠信:台灣憲政等重大問題 都出自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