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Circle——聲聲不息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Circle——聲聲不息

台北世紀合唱團2017音樂會

 2017-09-07 18:26
《Circle——聲聲不息》音樂會
《Circle——聲聲不息》音樂會

時間:2017年10月12日(週四)19: 30
地點:台北市國家音樂廳

才走過30個年頭豐盛世紀的台北世紀合唱團,在另一個30年新世紀的開始,邀請到新加坡最高藝術獎——青年藝術家獎得主杜萬勝前來客席擔任藝術總監。這是繼2015年《Colours—世紀.新.色彩》音樂會後,杜萬勝和台北世紀合唱團的再一次合作。杜老師帶來了南國的燦爛驕陽和澎湃熱浪,也帶來他對於合唱音樂的審美觀和根植於多元文化土壤上的豐富品味。在與杜老師的合作中,我們再一次將各國好聽、有趣的合唱作品介紹給台灣的聽眾。10月12日晚間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的《Circle——聲聲不息》音樂會,全場將由杜萬勝親自指揮,仍由張凱晶教授鋼琴伴奏,另則情商謝宜君教授的小提琴和黃靖元的打擊樂助演。而我則有信心,在歲月與人生的歷練下,台北世紀合唱團的音樂裡,會永遠溫存著對於藝術細緻精微境界的敬意,也躍動著對嶄新生命經驗的永無止盡的好奇、永不停息的讚嘆。

今年的《Circle——聲聲不息》音樂會,係以生命的流轉和輪迴為主題進行曲目的設計和演出。第一部分為「純真」與「成長」。我們以美國羅納德.史代赫利(Ronald Staheli)的詞曲創作〈唱首新歌〉(Sing a New Song)開場,以勝利之歌頌揚天賜人生萬物的美好;美國丹.佛瑞斯特(Dan Forrest)以一首不知作者的詩作為他尚未出生的女兒莉亞(Leah)譜寫的〈巴斯克搖籃曲〉(A Basque Lullaby),讓我們想起父親強壯的臂膀撐起的一方天地、母親引導我們飛入甜甜夢鄉的柔美歌聲和在我們頭部和後背上的來回輕撫;芬蘭的雅各.曼提耶爾維(Jaakko Mäntyjärvi)以瑞典民俗舞蹈節奏編寫的〈韓波舞曲〉(El Hambo),充溢著在青春期裡澎湃奔放的莫名情緒;菲律賓的法蘭西斯科.費里奇亞諾(Francisco F. Feliciano)編曲的〈捶拳歌〉(Pokpok Alimpako),是民答那峨島馬拉瑙人(Maranao)的兒童唸謠,俏皮而富有童趣的歌韻,讓你想起童年時捉弄同學的情景。

「成長」單元有3首歌,美國的大衛.迪考(David Dickau)以女詩人莎拉.蒂斯黛爾(Sara Teasdale)的詩作譜寫的〈我將尋那星辰〉(Stars I Shall Find),是孤獨的心靈遙望恆久閃耀的群星,在天人之間油然而生的對物外的嚮往;美國蘭道爾.史楚波(Z. Randall Stroope)以康明斯(e. e. cummings)的詩作譜寫的〈我帶著妳的心〉(I Carry Your Heart with Me),寫的是詩人晚年對於摯愛妻子的思念,詩人說:「我不需要世界,在我眼中妳就是天地四方」;美國傑克.倫斯泰德(Jake Runestad)以索馬利亞少女瓦妲.穆罕默德(Warda Mohamed)的詩譜寫的〈吾儕能補天〉(We Can Mend the Sky),則刻畫著逃離暴力、飢餓與悲苦的難民,在充滿愛的新世界裡,和人們共同懷抱著對於未來無窮希望的感激之情。

第二部分的曲目,展現的是生命由「青年」步向「老年」的歷程。芬蘭的佩卡.科斯帝艾寧(Pekka Kostiainen)的作品〈雅各的兒子〉(Jaakobin Isot Pojat),描寫的是《聖經》裡傳說為猶太人祖先的雅各對他12個兒子的殷殷呼喚;日本佐藤賢太郎為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福島大海嘯所填詞編寫的〈向前邁進〉(前へ),寫的是大難倖存者對於死難者的懷念,和懷抱喜悅與悲傷向人生繼續前進的堅定許諾;法國歌曲〈音樂盒〉(Les boites à musique),由弗朗西斯.布朗謝(Francis Blanche)和馬塞爾.卡布里東(Marcel Cabridens)作詞,蓋.拉法惹(Guy Lafarge)和皮埃爾.飛利浦(Pierre Philippe)作曲,皮埃爾.羅邦(Pierre Robin)編曲,是一首曲式詼諧幽默的作品。音樂盒發條轉動時,玩偶們便躍上轉盤翩然起舞,他們如此珍惜那歡樂的片刻,直到筋疲力盡;旅居英國的美國音樂家奥黛麗.史奈德(Audrey Snyder)以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詩作譜寫〈傍晚〉(And in the Evening),讓我們看到暮色降臨後,自藍天之上灑落的繽紛星光;〈如果我能唱〉是黃美廉的詞、王麗玲的曲,由杜萬勝編曲。黃美廉腦性麻痺,自幼即無法正常表達與行動,但她仍舊是父母和上帝鍾愛的女兒,她對繪畫與色彩的天賦和興趣被發掘後,隨父母移民美國,從此憑藉著基督信仰的力量,最後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深造而獲頒藝術學博士學位。黃美廉雖然無法完整地唱一首歌,但她卻告訴我們,她是如何地願意用耳傾聽雲雀和人們以歌聲讚美上帝的慈愛。

阿根廷新探戈音樂(Tango Nuevo)教父皮亞佐拉(Ástor Piazzolla)的〈天使之死〉(La Muerte del Angel),原是為阿爾貝托.羅德里格斯.穆尼奧斯(Alberto Rodríguez Muñoz)的戲劇《天使的探戈》(Tango del Ángel)所寫的配曲,由奈斯特.扎道夫(Nestor Zadoff)編曲,描寫一位拯救了布宜諾斯艾利斯貧民心靈的天使,在一場械鬥中的不幸死亡。這本應是一個悲劇,但我們卻聽到一種灑脫的俠情;由美國的西爾維斯特里(Charles Anthony Silvestri)填詞、旅居美國的挪威合唱音樂家歐拉.耶羅(Ola Gjeilo)作曲的〈跨越遼闊永恆的天空〉(Across the Vast, Eternal Sky),運用了印度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神話典故,寫那飛向夕陽、羽翼燃燒成灰的鳳凰,從死亡中迎向復活的優雅和從容自若;美國布朗恩(Michael Dennis Browne)詞、鮑陸斯(Stephen Paulus)寫曲的〈回鄉之路〉(The Road Home),唱的是人生羈旅,倦遊歸鄉的心情;最後一首歌曲〈生生不息〉(Circle of Life),是美國動畫電影《獅子王》(The Lion King)的主題曲,英國提姆.萊斯(Tim Rice)填詞、艾爾頓.強(Elton John)譜曲,杜萬勝編曲。個體生命的延續,在肉體消失後,或許將透過輪迴,讓靈魂寄託於另一個肉體而重回人世間,或者,就讓精神不死,永遠活在人們生生世世綿延不斷的共同記憶中,那麼,人生就像四季,在冬天過後,必然迎來春天,日日月月,歲歲年年。

我從大三加入東吳大學合唱團和參與創辦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合唱團,至今已經連續唱了31年的合唱,竟也不知不覺中從少年唱到中年。我不是合唱的沉迷者,我只是喜歡跟著大家哼哼唱唱,享受和音。我這一生結交過的好朋友們,我們有太多俗務纏身,讓我們不可能像年少時一樣秉燭夜遊、促膝長談。啊!那麼就來聽聽歌吧,在我們共同沉浸於音樂和歲月的流光中時,一切盡在不言中,那正因著我們古老甚至隔世的默契。因為只有你才知道,並且聽到,我在歌聲中喊你的名字,且為你祝福;而也都是你,總是找得到我在舞台上的位置,那怕是多麼渺小、多麼遙遠。

2017年9月7日8時30分,台灣苗栗地方法院法官職務宿舍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