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請政府重新思考原住民教育政策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請政府重新思考原住民教育政策

 2017-03-03 13:24
教育部推出的原住民教育5年計畫,在12年國教方面,顯然是漢人本位,沒有切到重點。截圖/取自Youtube,原視提供
教育部推出的原住民教育5年計畫,在12年國教方面,顯然是漢人本位,沒有切到重點。截圖/取自Youtube,原視提供

台灣的原住民只有一族,這族的人超愛喝酒、很會唱歌、運動很行。

這當然是個笑話,因為《維基百科》告訴我,台灣目前的原住民至少有16族,即便不曉得有這麼多族,從小到大我也聽過和玩過「九族」文化村。但有趣的是,對我或大半台灣人來說,這16族就是一族:「原住民族」,他們是一樣的。

原民「口語文化」,不同於漢人「文字文化」

一直以來,談到「台灣人」,我腦中跳出的是外省、閩南和客家人這些「漢人」族群的圖像,原住民在我印象中是獨特的,跟「台灣人」沒有太多聯結,反而聯結的是Discovery影片中的「異國」文化。老實說,我可以感覺到長期以來台灣政府對原住民的重視;但不曉得為什麼,對我而言「原住民」這個名詞,基本上與「台灣」無涉,反而與異國文化或「初始文化」、「儀式」、「祭典」、「部落」、「長老」等概念是較相關的。

有趣的是,雖然台灣政府一直強調尊重多元文化,重視原住民文化的保留,但怪的是,四、五十幾年過去了,我們的原住民在台灣社會的競爭力,感覺還是這麼「弱」;政府給的「補助」雖然一直都很多,但原住民文化卻越來越不見,這真的怪透了。用了這麼久的時間,花那麼多錢「幫助」這些人,但成效一直不見,政府還是一直堅持以給錢的方式「幫助」原住民。

一位在政府機關擔任教育公職的朋友告訴我,「妳不知道,我們的政府真的每年編很多經費給原住民,現在每個小孩都有個人帳戶。但是他們的父母一有錢不是繳學費,而是去買酒喝。」語氣中聽得出對原住民父母的不重視教育多所抱怨。

事實上,原民處境的問題,涉及的不是「父母不重視孩子教育」的問題,而是原民文化定義的「什麼是重要的」,以及「該以什麼方式教育子女」的想法,與漢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維完全不同。

如果對原住民文化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台灣原住民大半屬「口語文化」,傳播主要是透過口語,沒有文字。口語文化的特色是,人際互動綿密,耆老位高權重,傳統與習俗是紛爭對錯的重要判準,教育是採「做中學」的方式,知識的內涵是與「生活世界」緊密結合;其本質是與強調分析與邏輯思考,學習內容大半是抽象知識的文字文化有極大差異的。

我們的政府強迫一個從小住在口語文化,崇尚生活知識在山林快樂遊走的「原民」進入正式教育系統,要他們「安靜」的在課堂坐著上課,學一些離生活很遠的「抽象知識」,再要求他們參加不擅長的「文字紙筆考試」(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啊),然後說因為「原住民」考試成績普遍不佳,需要「幫助」所以給予加分。接著再自我宣揚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尊重多元文化,幫助弱勢的原住民」。

評量原民的成就,應該用原民的標準

老實說,這種做法真的非常邪惡,明明是把自己的標準與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明明就是在「漢化」原住民,「消滅」原住民文化,但卻自稱是「尊重多元文化,幫助弱勢的原住民」。更糟糕的是,這樣的做法久而久之也讓漢人與原住民建立起,原住民的學習成就「低人一等」的意象;不但沒幫助原住民,反而污名化他們,也造成在強調自由平等的台灣社會中,不斷有「憑什麼原住民可以考試加分」的聲浪出現。

事實上,如果政府真要幫助原住民,真要評量原住民的知識技能,就該先了解原民社會所定義的知識為何?其社會重要的價值是什麼?他們習以什麼方式教育孩子與傳承知識,並由他們自行決定如何執行這些評估標準。亦即,用原民文化的標準和方式去教導和評量學習成就,才是比較妥切的對待方式。這樣不只讓原民更有學習意願與成就感,也能讓他們發展更適合自己的技能,對於自己的文化與族人有更多的「光榮感」,也才能讓原民在台灣社會更受尊重。

當代台灣教育系統不是不斷強調「多元技能」觀念嗎?既是如此,打獵、運動、歌唱、雕刻、編織、舞蹈等傳統原住民重視的技能,當然可以成為教育成就的重要評判標準,甚而成為學生未來謀生的重要技能,實在不必要以漢人崇尚的文字技能,作為學習成就評量的唯一標尺。

事實上,也只有當原民技能在教育體系中被傳授與崇尚時,某個程度才可協助原民文化的保存及原民光榮感的提升。但目前我們的政府是反其道而行,其宣稱協助原住民的「加分作法」,事實上是一種包了糖衣的毒藥,不但無法提升原民地位,改善原民處境,反而讓更多原住民不斷被「歧視」且加深原民「漢化」的程度。如果照目前台灣政府的教育政策一直推展下去的話,可以想見幾十年後,台灣原住民都會成為有著原民臉孔的「漢人」;而所謂的原住民文化,就是躺在「博物館」供外人參觀的奇風異俗了。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