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 台灣守望:國際社會並沒有拋棄台灣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守望:國際社會並沒有拋棄台灣

 2017-07-04 10:11
台灣在國際舞台將光榮挺立,而且會繼續繁盛下去。圖片取自/美國NASA台灣衛星圖
台灣在國際舞台將光榮挺立,而且會繼續繁盛下去。圖片取自/美國NASA台灣衛星圖

《台灣守望》(Taiwan Sentinel),6月30日發表一篇總編輯寇謐將(J Michael Cole)的專文,名為「世界並沒有拋棄台灣」( The World is Not Abandoning Taiwan),專文內容指出,從2016年12月至今年6月,台灣接連損失2個邦交國,分別是西非國家聖多美普林西比,以及中美洲的巴拿馬;甚至可預見的未來,還有更多國家會接著跳船。北京的進一步針對台灣蔡英文當局施壓,將會引發不可逆的「棄台」骨牌效應。當一些邦交國逐一轉而認同中國之際;台灣也刻正主動出擊,默默強化與一些國際間主要影響力國家,發展「非正式」合作關係。

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外交休兵」,曾在馬英九8年任內(2008-2016),發揮方便彼此的調適作用;如今中國卻片面發動外烽火,誘發台灣邦交國轉投北京懷抱。除了上述2國棄台灣而去之外,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約旦、厄瓜多爾,以及奈及利亞等5個國家,聽命於中國號令,要求中華民國駐當地辦事處,改名為「台北貿易辦事處」(Taipei Trade Office)。另一方面,北京也無所不用其極,三番兩次阻撓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還有其它國際間的非政府組織活動。

台灣痛失巴拿馬邦交國之後,只剩下20個小國寡民的邦交關係;該消息讓一些國際媒體議論紛紛,認為孤立的台灣已遭到國際社會拋棄;僅管心不甘情不願,這個擁有2千350萬人口,向來以民主驕傲自許的國度,在北京的壓力之下,終究面臨到被統併命運。

流失了巴拿馬,下一個出走的邦交國,很可能會是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原因不外乎其地理位置戰略的重要性與該國亟需財政金援的內部需求;美國則不像過去那麼想要鞏固其在美洲的領導地位,而且中國正在全球投射其經濟霸權,如能拿下尼加拉瓜,就能擴張其在美洲的影響力版圖。總體而言,基於北京在全球玩弄金援與基礎建設「政治外交」需求,今年10月底或11月初,中共第19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台灣的邦交國數目,可能會繼續向下探底。

不必恐慌 

台灣遭遇「不被承認」(de-recognition)衝擊,不應被過度放大。台灣已逐步發展自己的「務實外交」路線,縱使失去一些邦交國,而且多數時候只成為「寄生性」的外交關係,其轉而投向中國懷抱,根本無礙於台灣持續做為「主權國家」(sovereign state)功能。縱使斷交了,台灣還是可以基於互惠需求,互設經貿辦事處,並繼續從事簽證核發作業。另一方面,一些可能會跟台灣斷交的小邦交國,對台灣在聯合國的實質助力,也極其有限。

縱使有朝一日,台灣早晨人醒來,結果發現原本還在的20個邦交國,不見蹤影;同時卻發現到,台灣依舊安全無恙。僅管邦交關係,有其象徵(或心理作用)分量,其在面對中共的虎視眈眈,併吞意圖,卻無法讓台灣更安全,更不用說可以給台灣人安心保證。

台灣人多年來,已經習慣跟這些失去邦交的惡耗事件打交道,失去邦交國也早就內化為台灣的「實際處境」;而且不會因遭遇「不被承認」而心生恐慌。台灣人面對邦交國離去的「務實態度」,抵消了北京圖謀傷害台灣的政治「施壓摃桿」;中共長期反覆演練,其每用一次,對台灣人的殺傷力就逐次遞減。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台灣20個邦交國全部歸零,就是北京對台的政治外交手腕,全面失去支點的那一天。

基於外交運作的機密性,中共何時會再對台灣發動邦交國戰爭,難以預料;不過,台灣當局可以主動釋出,不在乎擁有多少邦交國的政策宣誓,雖然,這種公開動作,有點過度張揚,有其必要嗎?另一方面,中共秋風掃落葉,掃掉一些台灣邦交國,反倒能夠強化現行與台灣友好的重量級國家,基於「利害攸關」考量,從而擴大強化與的非正式外交關係。

一個主權國家的存在,並不需要考慮有無邦交國。此一論述於1933年12月26日,第七屆美洲國家國際會議,19國共同簽定的「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 ),已經明確表達此一立場。該項「國家聲明理論」(declarative theory of statehood),定義國家做為國際法人,須擁有4要件,1.明確領土;2.永久住民;3.政權存在;4.有能力與其它國際發展關係。

外界錯誤解讀

一些國際媒體之所以大膽進行「棄台論」解讀,實因不了解國際社會有意「抗衡」北京影響力的「幕後運作」。北京確實能夠收編與台灣邦交的一些小國家;台灣卻已經主動發展與民主國家的進一步合作關係,其中一些是二十國集團(G20)成員;雖然屬於非邦交關係,卻有擴大經質、政府對政府、安全合作,以及多重層面的實質互動關係。

蔡英文總統2016年推出的新南向政策,就是個務實外交例證,目的在於贏取一些經濟上的密切夥伴,例如與中國有競爭關係的印度。同時,台灣與日本、美國、新加坡、澳洲、英國、加拿大,以及一些民主國家(或機構)的關係強化,在近幾年來皆有所斬獲,而且類似的合作關係,可望繼續深化,因為他們也正在重新評估、檢討與專制中國的關係定位。台灣與上述民主國家的交流,集中在非中央政府型態的互動,例如基金會形式,市政層級,以及國會議員的互訪,這些交流關係目前呈現穩健成長;另一方面,2016年外國人士來台旅客數量,達1069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比 2015 年成長 2.4%;不過,中客來台數量呈現下滑,不如前幾年。

做為民主質素的意識型態結盟者(natural ideological ally),台灣在國際社會拋演正派投資者角色,也是不少國家的經貿夥伴;國際社會也正面看待台灣,是個「新生的民主反侵害國度」;僅管馬英九8年任內,台灣政府公部門的國際外交努力,呈現弱化(多半因為馬先生過度把目光聚焦在中國身上);然而台灣的國際正面形象續獲肯定,未來也會繼續處於上昇狀態;例如,同性婚姻得到台灣主流社會支持,就是個提高台灣國際能見度,正面形象的「軟實力」。

日美2國近來皆有意跟台灣加強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以日本為例,今年3月間該國的總務副大臣兼內閣府副大臣赤間二郎( Jiro Akama),到訪台灣,這是日中1972年建交以來,日本最高層級官員的一次抵台訪問。另外的幾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也有意重新評估,允許雙方高層官員互訪的可能性。

基於反映台灣國際現狀的實際需求,過去沿用數10年的日本駐台非官方單位「交流協會」,從今年元旦開始正式改名「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究其原因應與台灣的成熟民主發展,獲得對方肯定有關。至於,過去暫停一段時間的美國對台軍售案,上週終於得到美方同意,對台軍售額度13.63億美元。美方對台軍售理據,見諸於6月初,美國國防部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於美中香格里拉對話期間,發表的支持台灣民主,保障台灣防衛自主的一席言論。另外,上週的美國參議院委員會,也以21對6票,通過美國船艦得停靠台灣港口的條款,該附加條款可望正式被納入成為美國「2018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2018)的正式內文;美國國會該項親台舉動,是台美斷交之後的破天荒第一遭,也形同再一次「堅定重申」,華盛頓長期保護台灣的立場。

專文於結語處指出,台灣做為國家的演進史,相當奇特;卻有能力存活下來,並繼續繁榮下去;其主權實體也不能完全光靠傳統的國家狀態理論,來加以論斷。如果光從邦交國數字觀點,可能會認為台灣的國家狀態面臨挑戰,而且有倒退之虞。實際上,台灣並沒有被國際社會孤立、邊緣化;台灣的生存,並沒有受到一步威脅,反倒是台灣與國際社會的互動更加頻繁、深化。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