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腳突然又麻又冰冷 小心「腳中風」嚴重會截肢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腳突然又麻又冰冷 小心「腳中風」嚴重會截肢

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的腿部症狀,常被當成神經或骨關節的病症延誤治療

 2017-06-20 15:26
老人家一走路腿就酸、腳底常冷冰冰,不要當成體力差、關節退化,也有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的問題。圖/郭文宏
老人家一走路腿就酸、腳底常冷冰冰,不要當成體力差、關節退化,也有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的問題。圖/郭文宏

隨著飲食西化,糖尿病人口比例增加,及抽菸人口數的增加而導致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病患肢體缺血而產生間歇性跛行,缺血性疼痛甚而肢體缺血性壞死的病例也隨之增加。因為發生時的症狀不像心臟或腦部那般明顯和致命,所以常常延誤治療時機,最後導致肢體壞死甚至截肢。

隨著年紀的增長,每個人的動脈血管內壁都可能會因脂肪斑塊逐漸沉積,失去彈性,甚至有內膜增生的現象,因此造成動脈管路內徑逐漸狹窄,甚至完全阻塞,導致遠端組織缺血壞死。這樣的狀況發生在腦部叫做腦中風,發生在心臟是心肌梗塞,而下肢的動脈血管阻塞則可稱之為腳中風!

發生率12%

這樣的疾病其實並不少見,只是常因初期症狀不嚴重而忽略,等到真正嚴重的時候已來不及治療。根據國外的統計,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發生率約為12%,以年齡45歲以上的人居多;台灣則因老年人口增加,飲食習慣改變等等,這樣的疾病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通常股動脈病變的病人會合併有心臟冠狀動脈、大腦動脈、腸動脈及腎動脈等的病變同時存在,因此在評估此類肢體動脈阻塞的病人時,須要合併這些器官血管的檢查。周邊動脈阻塞(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簡稱PAOD)的病人隨著血管阻塞嚴重的程度,會有以下病情的發展。起初由於腿部肌肉因運動而引起的缺血缺氧造成間歇性跛行,這樣的症狀通常會因為走路而引發,因休息而舒解,而以小腿的肌肉最常發現。其次是缺血更厲害時,連休息狀態都無法獲得足夠的供血量而產生休息疼痛或夜間疼痛的情形,到最後就組織壞死。

走路容易酸痛

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阻塞的症狀除了腿部突然變冰冷外,還有疼痛(Pain)、麻木(Paralysis)、肢體蒼白缺乏血色(Pale)、感覺異常(Parathesia)以及失去脈博(Pulselssness),也就是所謂的「5P」症狀。如果未能警覺這些症狀而儘快打通阻塞的血管,最後很有可能會因肢體壞死而截肢!另外還有所謂的慢性阻塞,由於血管是慢慢越來越狹窄最終阻塞,所以症狀不如急性阻塞那麼戲劇性。

患者一開始可能只覺得走一段路腿就會很酸,一定得坐下來休息一下才能再繼續走,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走不動的原因是因為血管阻塞造成下肢血流不足的關係。如果不處理的話,, 很可能會繼續進展成腳部缺血性疼痛,甚至足部皮膚壞死、壞疽、潰瘍或傷口無法癒合。

如果有以上的症狀,懷疑是下肢動脈阻塞的話,要儘速求助於專業的心血管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下肢分段壓力檢查及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嚴重度及範圍。治療方式可大致分為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就是俗稱的「通血管」),以及外科繞道手術治療。

血管腔內手術成主流

近年來由於器材及技術的進步,血管腔內手術逐漸成為處理下肢動脈阻塞的首選治療方式,其好處為傷口小(微創)、危險性低、術後疼痛度低,且可根據需要分段/重複執行。但並非所有病人都能用此方法處理,有些病灶仍須依靠傳統的外科繞道手術才能有效的重建血流循環,不論採取何種治療方法,通常都建議合併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血管擴張藥物或血栓溶解藥物,視病情而定),以達到較佳的長期治療效果。本院具有最新型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peration Room),結合了微創傷口血管腔內及傳統手術優點,可提供患者更完整的治療。

血管的保養是全身性的。除了飲食習慣的調整,包括少油、少鹽及高纖飲食之外,矯正危險因子也很重要。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病患需要按照醫師指示好好控制,而戒菸更是避免血管繼續受到傷害的重點!其他包括末端肢體的保暖、運動訓練、控制體重等等,也對下肢動脈的保養有正面的幫助。

下肢動脈阻塞是個發生率不低,但常常被忽略的疾病,這些病患的腿部症狀往往被當成神經或骨關節的病症而延誤治療。應儘早至門診就醫,可做超音波檢查和血管攝影檢查確診,及早處置!

本文獲國泰醫院授權刊載,原文出處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