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轉讓黑鮪真的「百利無一害」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轉讓黑鮪真的「百利無一害」嗎?

 2019-09-12 14:37
農委會準備轉讓黑鮪魚配額恐怕會有後遺症。圖:民報資料照
農委會準備轉讓黑鮪魚配額恐怕會有後遺症。圖:民報資料照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表示,台灣同意民國109年用300公噸30公斤以上的太平洋黑鮪魚(Thunnus orientalis)配額和日本交換大目鮪配額(未定),但因黑鮪市價高出大目鮪甚多,消息一出引發外界批評。為此行政院農委會主委再度指出,此舉完全是增加漁民收入的做法,「百利無一害」,只是這樣的說法值得商榷。

首先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成立目的,係為了維持或恢復該區域內鮪魚、旗魚、鯊魚等高度洄游魚類種群魚類資源,使其能發揮最大持續生產量(MSY)的水準以及維持各會員國間平衡的漁業權力。台灣雖獲得黑鮪漁獲限額為 1,709 公噸,但這些年台灣捕撈黑鮪數量僅約4百多公噸(去年黑鮪捕獲量為381公噸),兩者相差甚遠,顯示該漁業委員會針對各會員國捕撈限額規定,明顯與實際現況不符,恐引發其他會員國抗議,要求重新規範限額,屆時台灣黑鮪限額恐將被大幅削減,不利我國漁業經營,台灣政府是否提前做好因應對策,應向國人清楚交代!

轉讓黑鮪配額可能引發後遺症

其次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共有26個會員國,主要是由小型島國及歐洲、中國、美國、南韓、日本以及台灣等到太平洋捕鮪魚的「遠洋漁業國家」,兩者利益並不一致。對於有些國家限額過低,不敷使用,有些國家卻因為漁業限額過多用不完,而透過雙邊協商自行交易,這樣的行為極為少見也與漁業管理常用的個別可轉讓配額 (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 ITQ)機制並不相同,容易引發非議。

再者台灣漁業船隊規模龐大需要許多漁場來捕魚,近年來傳統各大漁場普遍出現經濟魚種資源枯竭的現象,海洋環保育團體要求降低捕撈數量及配額,讓魚類休養生息的呼聲高漲,加以200海浬專屬經濟海域實施,限縮捕魚空間造成台灣漁業作業環境越來越艱難;特別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黑鮪魚,為高級壽司和生魚片的優質食材,市場需求強烈,利之所趨遭濫捕的情況嚴重,已影響到黑鮪魚的資源量。而台灣好不容易獲得1,709 公噸配額,自然應該好好把握,善加利用幫漁民創造財富豈有轉讓的道理,何況該委員會也同意將實際捕撈量未用盡配額,以一定比例轉入次年,台灣政府的作法,可能引發後遺症需審慎以對。

日本為全球最大的黑鮪生魚片消費國,2018年進口生鮮/冷藏及冷凍鮪魚數量分別為13600公噸及155000公噸,美國進口生鮮鮪魚數量達23100公噸,日本當地養殖黑鮪數量逐年成長中。據媒體報導日方在提出要求台灣轉讓黑鮪魚配額前,並未與台灣官方達成共識,這樣的做法非常不尊重台灣(比延遲接見嚴重百倍)。而台灣政府代表竟然沒有當場予以拒絕,有虧職守,應該予以譴責。最最後漁場及漁業配額對台灣漁民的生計至關重要,尤其遠洋漁業為台灣漁業主體靠的是公海及其他經濟海域,台灣政府除了應該整合漁村、社區人力資源,積極投入復育自己沿近海域的魚類資源外,應該強化對外漁業合作功能,並透過國際漁業合作,洽簽雙邊或多邊的入漁協定,讓漁民有足夠的捕魚海域且可以安心於他國經濟海域捕魚。隨著漁業資源的漸少未來實施漁業配合管理及減少配額是全球趨勢,過去台灣由魚捕撈量大在配額分配上擁有優勢,如何繼續維持配額分配優勢,是台灣漁業施政的優先選項。別讓漁業步上農業後塵,成為台灣從事外交、經貿合作的伴手禮!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