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建立家族名號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許多先民冒著九死一生橫渡黑水溝,開展新天地,也寫下台灣開拓史。這些開拓者,有些經商致富,有些因科舉出仕,在地方上成為望族。「板橋林家」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步步踏上歷史的舞台,成為台灣的「五大家族」之一。
林本源為「板橋林家」的家族名號。林家的開台祖為林應寅,1776年(乾隆41年)自福建龍溪渡海來台,最先在淡水廳興直堡的新莊,開設私塾教授子弟為業。1782年其子林平侯來台依親,輾轉受僱於米商鄭谷,頗有經營頭腦深獲鄭谷欣賞,數載之後,鄭谷又鼓勵平侯自立,借貸資金給他,而後,林平侯善於經營,獲利甚多而打下林家家底。
林平侯後與竹塹林紹賢合辦鹽務,累計資財數十萬,又納粟為同知,但無意於仕途,不久便辭官引退,加上新莊為漳泉械鬥的要衝,於1818年(嘉慶23年)遷至大嵙崁。林平侯有五子,以國華的「本記」及國芳的「源記」,對林家影響最大,這也是是林本源的由來。
開發大嵙崁、板橋成就北台第一大地主
林家遷至大嵙崁後,投入資金從事土地開墾。林平侯向官府申請墾照,成了大租戶,同時也向小租戶收買小租權,也就是由大租戶直接經營。除了大嵙崁外,林家也將土地開發觸及淡水廳北界,也成為北台第一大地主。
到了林家第三代林國華、國芳兄弟領導下,1853年(咸豐三年)又從大嵙崁遷至板橋。主要的原因,與水權及漳泉械鬥有關。林國芳購得大安圳,這條水圳引進大嵙崁溪灌溉土城,灌溉面積擴及板橋,加上原居住地大嵙崁較近山區處偏遠地帶,容易引起盜匪覬覦及收租不易。之後,與林成祖家族開始合作在板橋置產,作為居住地及設置穀倉。林氏兄弟鑒於漳泉械鬥,一改防禦策略由被動改為主動,有了興建板橋城的構想,此築城費用是由板橋紳民共同籌資。板橋城除城牆外,各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且都建有城樓,由林家鄉勇防守,城牆外有護城河,直通淡水河。由於此城的興建,同時也帶動當地商業與文教,亦即板橋成為貨物集散出口處。
轉型文教仕紳與清方合作
1857年林國華過世,國芳接替成為實際領導者,由於天津亟需米穀賑災,林家捐輸踴躍,而後獲得官方賞賜得郎中。不過,1859-1861年發生漳泉械鬥,官方以國芳處理不力為由將其革職,不久後國芳過世,數年後林維源認捐海防經費,獲得清廷諒解,回復其父國芳原職(維源本為國華所出,國芳無子而後改嗣)。俗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板橋林家反在維讓、維源兄弟經營下,使林家更上一層樓。維讓早期碰上「萬生反」抗官,除了組織鄉勇維持地方治安外,也捐餉兩萬兩。影響地方最大便是設立大觀義學,除了教育子弟外,也使漳泉械鬥較和緩。維讓兄弟也利用通婚方式,將其妹嫁給泉州舉人莊正,也將大觀義學交由莊正主持。
根據林玉茹〈清末北台灣漁村社會的搶船習慣〉指出,由於民間對於難船貨物所有權認知不同,常有搶船發生,加上開港後,也因此常發生國際糾紛,官方為改善形象,訂有管理辦法,因搶船而遭致索賠事件,常先由地方紳商代墊款項,板橋林家亦不例外,不過林家代墊款項大多可順利追討回來,應與其事業與地方緊密結合,多數村民亦為林家僱工有關。
1875年臺北府開始建城,林維源代表板橋林家負責小南門的興建,得到官方賞賜四品官銜。1884年清法戰役開打,台灣道劉璈勸說下,林家也捐出二十萬兩經費。台灣建省後,劉銘傳將政治經濟中心北移,與板橋林家關係更加良好,除了多次捐納外,林維源也擔任團練大臣,支持劉銘傳各項新政。
日治時期觸及文教、新式產業經營
1894年日清戰事再起,隔年清廷戰敗割台已成定局,唐景崧成立「台灣民主國」就任大總統,推舉林維源為議長,但林氏捐銀後即赴廈門,推辭不就。在馬關條約簽訂時,有傳言李鴻章曾要求伊藤博文請多關照板橋林家。事後,林家產業依舊,且由後藤新平邀請林鶴壽回台主持家業。
林維源過世之後,領導權又輾轉回到維讓之孫林熊徵身上,1909年設立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1910年返台後成立祭祀公業林本源。先後曾擔任大稻埕區長、臺灣總督府評議委員等。除了與日本官方建立良好關係外,中國方面也曾支援孫文的革命事業,參與投資漢冶萍煤鐵有限公司等,許多中國政治人物到台時,也多由其接待,也算是另種日中台的溝通管道。
1919年華南銀行成立林熊徵為最大股東,及投資新高銀行等台灣一些重要商號。1920年代中期台灣農民運動興起,由於其旗下林本源製糖收購價格過低,導致蔗農抗議引發二林事件,最後只得提高收購價格,平息農民抗議。但也導致其成本提高,引發會社經營危機。
除了商業經營外,也設立林熊徵獎學金,吳三連也曾得其支助前往日本留學,林熊徵本人雖不支持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但也未取消吳三連的獎學金。也支助杜聰明在京都帝大的研究經費。關東大地震時除了捐錢賑災外,也出資讓留日的台灣學生平安返台。平心而論,這個時代的資本家除了商業經營外,也相當重視對文教事業的投入,這點是值得肯定的。戰後,林熊徵也曾捲入台灣獨立事件,但最後被釋放逃過一劫。但其弟林熊祥及秘書許丙皆被判刑一年十個月。林家其餘成員如林子畏、林宗賢在戰後也成立《大明報》及《中外日報》,在二二八事件後被逮捕,林家也為此付出相當代價才救出兩人。
戰後林家子弟的發展
林柏壽為林維源的四子,林維源過世後由林爾嘉撫養長大,後留學日本、英國就讀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再赴法國修讀法律。因不願接受臺北州會議員,而移居至越南。直到戰後,才隨著國民政府返台,不過其姪子林宗賢還是受到二二八的波及。戰後開始土地改革,林家也借此機會利用土地換取股票進入資本市場,1954年政府將日治時期的「淺野水泥」改組為「台灣水泥」並開放民營,板橋林家、基隆顏家、高雄陳家、鹿港辜家等皆為重要董事,初期由板橋林家的林柏壽擔任20年的董事長,之後才交棒給辜振甫。1961年林柏壽代表家族將佔地超過3000坪的林家花園捐贈給政府,再由政府籌資整修後對外開放。1960年代台灣經濟逐步起飛,開始重視休閒娛樂事業,台灣省政府有籌辦「台灣電視公司」的計畫,也是由林柏壽先生擔任董事長,不過初期尚未打平收支,也是由林先生出面籌資才能順利增資。
林熊祥1948年在台灣通志館成立後,被聘為顧問,隔年台灣通志館改制為台灣省文獻會,轉任副主任委員,開始編纂《台灣省通志稿》。1959年便離開文獻會專注於詩文創作。林熊祥先生的長公子林衡道也是著名的古蹟專家,常帶著學生作田野踏查,也替台灣歷史研究留下一些先行的腳步。
林柏壽先生所設立的「林本源文教基金會」對台灣史研究有相當的貢獻,以《台灣風物》來說,早期由於經費、稿件不足,常有合併出刊的狀況,直到1966年板橋林家的林崇智擔任主任委員,由其出面遊說,在1977年開始由「林本源文教基金會」定期贊助,才改善經費不足的問題。陳奇祿先生早期曾舉辦「台灣研究討論會」但因故暫停,由於陳先生與林崇智先生熟識,也在1977年由基金會開始贊助而開始定期復會,也成為台灣史新知重要的場域。
低調守成 身段柔軟 廣結善緣
華南銀行在戰後國民政府接收,但林家仍保有股權,1998年由林熊徵之子林明成擔任副董事長。林明成學法政出身,加上百年商業世家,頗深諳家族生存之道。林明成曾說:「政治就是溝通,不管對方反不反對,先拉進來再說,先拉進來就是朋友」。林明成雖是目前林家的掌舵人,還是仍保有家族傳統不賣地,且認為這些產業都是先祖留下來的,他只是守護者。
在台灣開拓史來看,這些大家族發展的脈絡,與台灣歷史正好一脈相承,但有些家族是沉是浮,還是要取決於主事者的眼光及視野,板橋林家一向謹守低調作風,身段相當柔軟。在林家花園內,常看到有設計成竹子形狀的花窗,有個說法是警惕林家子孫不要節外生枝。重新檢視這些家族史、商業史的脈絡,或許這些是不得不的選擇。豪強時期的拓墾,能護衛自己的只有家族的力量,等到地位提升後,與官方的合作,也是雙方互謀其利。(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