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大城小事—無線電通訊的往日時光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大城小事—無線電通訊的往日時光

 2019-04-13 10:35
八塊送信所設施群中的事務室,松樹圍繞散發濃濃古意。
八塊送信所設施群中的事務室,松樹圍繞散發濃濃古意。

日治時期興建的許多無線電設施,至今仍隱身在桃園,這些無線電受送信所,見證著台灣通訊技術發展,如今成為文化資產,訴說著人與人通訊往來的今昔故事。

台灣四面環海,又有中央山脈矗立,地理阻隔成為電訊傳遞的一大挑戰。日治時期引入無線電技術,擁有台地地形的桃園,自然成為設置無線電台的首選之地。在「人手一機」行動通訊發達的現在,很難想像百餘年前,人們從電報通訊,再進步到用無線電通訊往來的那些舊時記憶。

台灣電信與電話發展的起源

回顧台灣跨海通訊的第一步,是晚清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1886年所鋪設的從中國福州到淡水的海底電纜,用以傳輸電報。到了日治時期,1897年總督府在澎湖建立軍用電話,成為台灣電話的先聲。

隨著無線電技術日漸成熟,總督府積極拓展跨海通信,1910年開設富貴角無線電信局支局,成為台灣無線電通訊的開端,1920至1930年間,陸續在鵝鑾鼻、宜蘭、淡水與板橋等地設置無線電信局,建立起穩固的民用電報通信,讓台灣進入無線電通訊的時代。

1930年由栗山俊一設計的「台北郵便局」落成,容納郵務與電信電話事業,象徵台灣島內通訊的成熟。《桃園日治時期電信設施調查研究計畫》的共同主持人張興國分享,「早期拍電報要用摩斯密碼(Morse Code),因此還需要轉譯解碼,人聲通訊的技術,讓資訊傳遞更直接快速。」從符號轉為人聲電話通訊,是很重要的變革。


中壢送信所使用至今,是當年台灣與日本大阪、東京聯繫的重要節點。


中壢送信所山牆有切角屋頂與拱形窗,並以扶壁支撐,建築造型素雅。

從中壢發出 內台電話第一聲

因應民用需求,1932年成立「國際電話株式會社」,作為民用無線電話總部,其商標以同心電波加上飛揚的翅膀,象徵訊號傳遞無遠弗屆。國際電話株式會社陸續收購桃園觀音及中壢等地的原始田野林地,作為無線電設施的基地。


中壢送信所有分別有向日本大阪與東京,以及中國華中與滿州發送訊號的電話空中線。

台灣對外通訊的革命性改變,是從開通台、日無線電話的「內台電話」開始。張興國表示,「為了避免訊號干擾,日本的無線電設施將接收和發送分開。」位於觀音崙坪的「觀音受信所」與中壢後寮的「中壢送信所」1934年落成,分別負責受信與送信功能,並以高60公尺的木柱無線電陣列傳送訊號,再以電纜連接終端的「台北郵便局」向日本大阪、東京傳訊聯絡。

當時在台灣這頭拿起話筒,經由接線生轉接,雖然轉接要10餘分鐘,但可直接與日本那端通話,幕後功臣就是這2座無線電設施。1940年代,台灣對中國長春、上海、南京等城市的電話陸續開通,也全是仰賴這2處受送訊號。

另一方面,因應民航事業發展,總督府選在現今八德小大湳與桃園埔子,設置「八塊送信所」及「桃園受信所」。張興國說「這2處受送信所主要作為航空通訊使用,協助松山機場的發報室。」1940年落成營運後,隸屬台北電信局管轄,接收日本各地的氣象資訊和無線電通訊。


位於桃園區介壽路旁的八塊送信所,3棟建築並排配置。

桃園無線電設施 建築特色鮮明

這幾座位於桃園的無線電設施,受現代主義建築影響,以簡單的幾何造型建造,而在牆上預留電纜孔洞則是主要的特色之一。特別的是,當時有日籍技術人員派駐,因此,除了機房與作業用的局舍外,觀音受信所和中壢送信所還有供職員居住的社宅、招待賓客的俱樂部等生活設施,並有「構內社」讓離鄉工作的日籍職員,在台灣也能有個精神寄託。

桃園受信所與八塊送信所,由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技師鈴置良一設計,以機能取向,呈現現代主義的風格。建築以機房與辦公空間為主。進入八塊送信所的無線電機房,可見裝飾簡單的扶壁柱頭,窗戶上有孔洞作為無線電電纜連接處,一旁有80餘年的老松樹,雄渾姿態與建築相得益彰。

戰後沿用 通訊技術再進化

二戰後由交通部電信總局接收,受送信所建築仍持續使用。隨著時代演變,新興通訊技術突飛猛進,這些日治時期的無線電設施逐漸退居二線,或另外設置新設施。例如,觀音受信所在1965年,曾增設地磁觀測站,觀測太陽黑子與電離層活動,為台灣電信技術研究提供珍貴的數據。

中華電信桃園營運中心基維二股股長戴文達,在1983年進入崙坪電台工作,他娓娓道來當年在觀音工作的時光,「我的業務是接收船岸電台的訊號,當時那些日治時期的空中線木柱已經開始拆除。」1993年他調任至大湳電台,「那時還看過日治時期的無線電發射機,後來真空管發射機逐漸汰換,改為新型電晶體發射機。」從硬體的更替也能窺見通訊技術不斷進步的歷程。


上圖/觀音受信所舊照,高聳入雲的「空中線木柱」以人形柱支撐,矗立在寬闊無屏障的基地上。
下圖/觀音受信所原地保留一座空中線木柱基座。

電信民營化 連結古今

交通部電信總局在1996年走向民營,成立中華電信,這幾處位於桃園的無線電設施也繼續使用。中壢送信所與桃園受信所,成為中華電信材料儲存料庫,觀音受信所則因業務結束而未繼續使用,近年由桃園市政府打造為「崙坪文化地景園區」,也將遺留的設施納入園區。


印有「國際電話株式會社」字樣的老保險箱,在八塊送信所內使用至今。

其中,中壢送信所與八塊送信所,分別在2017與2018年受指定為桃園市市定古蹟,位於大湳都市計畫區內的八塊送信所,未來也將作為文化資產保留在大勇公園。張興國補充,「這些無線電設施,見證了台灣電信發展的歷程,建議八塊送信所可規劃為中華電信博物館,觀音受信所也能以『新舊並陳』的思維呈現,或運用影像投影科技,勾勒還原舊時建築的輪廓。」讓後人有機會一睹近百年前無線電設施的風采。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46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