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成立「保果護農」小組,拆解兩岸水果爭端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成立「保果護農」小組,拆解兩岸水果爭端

 2021-11-15 15:13
農委會將兩岸水果爭端向世界衛生組織(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單位提出「特定貿易關切」,結果雙方仍無交集。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農委會將兩岸水果爭端向世界衛生組織(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單位提出「特定貿易關切」,結果雙方仍無交集。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國產鳳梨、鳳梨釋迦及蓮霧遭中國大陸海關暫停輸入,遲遲未見解禁,如今鳳梨釋迦已經進入產季,果農的困局依舊未解,兩岸水果爭端既是貿易也是政治問題。想解決就要面對現實,別只是唬弄農民。只要辛苦種植的水果可以賣得出去可以讓家人溫飽,農民不是非賣到中國大陸不可,但台灣多數小農根本無力開拓新的國外市場,需要政府大力來協助,回想當初韓國瑜市長帶著農民在拚國外市場時,中央如何表現(農委會三天拿到台幣23.8億元的農漁產品訂單,批韓提出農產品明定三成外銷、七成內銷不專業,大張旗鼓成立的農產外銷國家隊台灣農產國際開發公司迄今成效不彰)。蔡政府既然早已打定主意要親美抗中,就應該超前部署,別讓農民成替罪羔羊。

農委會大張旗鼓將兩岸水果爭端向世界衛生組織(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委員會(SPS)例會提出「特定貿易關切」,希望可以獲得合理解決,結果雙方仍無交集,下次再議(2020年3月),短期內雙方就水果解禁坐下來談的機會渺茫。

水果想解禁一如外界預期,走WTO仲裁路徑將曠日廢時,緩不濟急,蔡政府若真的想解決問題,恐怕還是需要正視問題的根本,另謀他途,畢竟中國大陸握有買方優勢,暫停有蟲害風險的台灣水果進口對中國大陸損失有限,壓力不在中方。

加強農產品輸中的風險管控機制

近來兩岸關係已發生重大變化,過去中方對台灣的諸多片面讓利恐將面臨檢討,有媒體即批評蔡政府既要抗中又要對方讓利,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多少反映中方的看法。蔡政府既然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充滿敵意,也認為禁止台灣部分果品輸中是政治手段,既不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也不符合市場運作機制,理應將中國大陸市場列為「高度風險區」,提醒台灣農民注意並加強農產品輸中的風險管控機制。如果這些都不做,卻一再透過國內外媒體指責對方並企圖製造國際輿論壓力,逼中國大陸上談判桌,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最終受害的還是台灣農民!

水果爭議事實是兩岸都承認輸中果品有蟲,只是比例的多寡,既然不是對方栽贓且屬於自由交易,買方做法或許不厚道,但我方有要不要繼續供貨的自由,台灣方面當然可以選擇不要跟這樣的「奧客」交易,改找其他好客戶(如美、日、澳、加等):若還想貪圖對方的好處(包括大客戶,對方讓利、運輸成本低、檢疫通關便捷等等)想繼續交易,自然應該了解買方挑剔或借題發揮原因所在(如找到更好的買主、想削價、消費者抱怨、品質規格不一、九二共識等等),對症下藥,主動緩和兩岸關係並由賣方主動提出詳細的改進做法和具體的數據,透過官方和民間等各種管道積極運作,讓對方感受到誠意,願意繼續往來,才能幫助農民止血。

台灣種植之水果品質佳但含有病蟲害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非唯一案例,即便要開拓其他市場也必須要加強國內農漁產品把關。為國內果農及其他輸中農漁產品著想,蔡政府除了落實精進農產品管理暨檢驗,做好更多元的行銷來解燃眉之急外,鑒於兩岸已無互信基礎,官方管道幾近停擺,為了能讓中方了解台灣已針對蟲害問題確實做出具體改善,建議可由農業縣地方政府主動邀集產官學相關人員組成「保果護農」小組,積極來推動下列措施:

1.組訓當地果農,由專家講解傳授確保無蟲害及農藥殘留的實際做法並導入區塊鏈技術來確保果品安全。

2.爭取補助病蟲害防除、檢測、處理等設施及檢驗費用,並進行全面的檢驗避免有漏網之魚。

3.輔導業者制定自主檢查規定,可以參考行之多年的「外銷鰻魚藥物殘留自主檢查實施要點」,展現業者對產品及中國市場之重視並採地理標誌模式建立「東台灣」上等瓜果品牌(如歐盟將地理標誌作為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重要組成)。

4.透過各方管道主動邀請中方相關學者專家或官員,來台實際了解現況及具體改善的成果爭取認可。

5.將改善後具體成果(包括無害的檢驗紀錄)透過手機、視頻及互聯網等方式真實呈現,讓中國大陸消費瞭解台灣農民的用心。

畢竟伴隨自由貿易而來的是國際權力政治,水果禁令既是貿易也是政治問題,解鈴還須繫鈴人!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