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閱讀台灣】那些提醒我們記得的時代碎片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閱讀台灣】那些提醒我們記得的時代碎片

 2019-02-07 14:00

《無法送達的遺書》閱讀心得

出生在解嚴後的時代,我們這一輩對所謂的民主,是宛如空氣的存在,那樣正常,那樣隨意就可以擁有。記得以前,228對於我,除是歷史課本要背誦的文字外,還是一天不可多得的好好假日,可以好好賴床,在電視機前開懷大笑,晚上或許一邊吃晚餐一邊看電視新聞時,會出現總統或是哪個政治人物參加什麼追思活動。然後沒了,上床睡覺。如果發生在週休二日,那228對於我完全沒產生任何意義,因為根本放不到假。

如果說這只是我一人的現象,那我覺得可能是個人對於歷史的不重視與忽略。然而,這是個普遍現象,對於學生,那情況更是明顯。應有的反思,應有的重視,完完全全消失了。這不是一個從威權陰影走出民主之國家該有的現象。這顯示了台灣在威權記憶分歧所造成刻意忽略,以及台灣歷史教育對於民主價值和威權評價的模模糊糊與欲振乏力。撇開完全沒經歷那段歷史洪流的新生代,如果不是經歷血淋淋過程的受害者,連中生代與老一輩在黨國機器的影響與資訊過濾下,都不一定對此有強烈的記憶,別說強烈的記憶,或許只有一團記憶空白,剩下國家機器所造就的美麗形象。這是可怕的記憶分歧,是台灣無法做好「轉型正義」的最大絆腳石。

民主雖然已經稍微穩固,但對這對威權壓迫的歷史若不認真教育群眾、下一代並釐清真相的話,那不會只有記憶分歧而已,民主可能提前跛腳,正義可能一再被犧牲,甚至可能會在重大危機出現時,我們重蹈歷史的錯誤。馬克思曾說: 「歷史會重覆,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歷史上威權的例子處處可見,近代國民黨統治台灣只是其中之一,但好不容易走到民主自由開放的台灣,若走向了回頭路,便是重回歷史的循環,可笑的鬧劇再次重演。

是時候該好好清理歷史,並大聲說出那些曾經不敢說出的故事與真相,讓身在台灣的所有人去了解那段被封印好幾十年的黑暗歷史。

必須承認,我們家庭有深藍的背景,對於那段歷史大多數家人是沒有任何深刻的記憶的。祖父祖母或許會記得228,但長時間的「白色恐怖」體制暴力,他們是沒有任何共鳴的,甚至會為之辯駁: 「如果當時沒這樣做,就不會有現在的台灣啦! 早就被中共佔領了!!!」國家暴力就這樣被他們正當化了。如此的家庭背景造就我段歷史認知的可怕扭曲,並且被洗腦的徹徹底底,而政治的色彩也格外鮮明,對於相反的意見與歷史真相,我會生氣並與之辯論,無法接收任何資訊。

是的,曾經存在那樣的我。直到我閱讀到那些書。

其實生長所造成的偏見,人人都有。不管是無法接受反對意見的我,還是那些無法正視威權政府下經濟成長的那群受害者,都在各自的偏見理生活,難以走出。或許偏見難以完全去除,但至少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擁有偏見,並慢慢的消磨尖銳的偏見,如此才能接受更多不同的意見,對歷史、世界、正義有更深刻的思索與反省。針對這段歷史,我是從《百年追求》三本叢書開始接觸並拍除被刻意塗抹其上的粉飾。而它確實震撼了我: 我心中創造十大建設創造經濟繁榮的蔣經國竟是一位情報頭子,《自由中國》那群知識份子的民主思想竟是那麼成熟… … ,它推翻原本我的歷史想像,原本根深蒂固的觀念與理所當然。雖然此書不是說非常深入,應屬入門書,但被欺騙的感覺不斷咬嚙著我,促使我向這段歷史挖掘出更多的真相。我接著看了許知遠的《抗爭者》,從中看到台灣那些為了民主行動、吶喊英雄式的人物,他們的心理與失落。諷刺的是,一位身在台灣長在台灣的孩子,竟靠著仍處在威權的中國作家,了解屬於自己土地的故事。我越挖越多,最後就閱讀到了《無法送達的遺書》。

在這本書之前,我所閱讀的書讓我感到的只是歷史欺騙的揭穿與還原,並得到歷史真實的畫面。畢竟我只是感受到歷史的不正確,那些事件、人物早已屬於過去,並不直接影響現在。我要做的就只有好好面對歷史的黑暗與真實就好,我身為台灣人的責任就盡了。然而,當手一頁頁翻著《無法送達的遺書》,我發現事實不是如此。那些過去造就的傷痛與遺憾,仍影響著許許多多被記憶所困、被情感缺憾所苦、被威權奪走未來甚至記憶的人們。我讀出他們掙扎的身影與想要再次站起的勇氣。

《無法送達的遺書》本身是一部以文學的形式,來講述那些在時代底下犧牲生命之人與其家屬的故事。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是一部只有大人物大事件的歷史,模糊了身處其下的百姓,忽略了大人物之外,那些被時代淹沒的真實人物,他們的真誠、掙扎與血肉。面對如此冰冷的歷史,只會讓人感到格外的遙遠,從而排斥、討厭,視之為無聊的過去,然後有人會登高一呼: 「我們不要沉溺過去,要迎向未來。」但沒有過去即沒有現在,更沒有未來。現代的所有現象都是由過去的種種堆累而成,現今所有的成功、失敗,繁榮、失落,滿足、遺憾都是從過去延伸至今的結果。要避免如此,除了增加歷史與生活的結合度外,另一種方式便是以故事的方式,講述小人物的人生,而他們的人生則反映了時代的鏡像。這本書便是以文學的溫度與柔性的力量,融化歷史的冰冷、簡短大眾與之的距離,用聽故事的輕鬆步步深入歷史的沉重。

裏頭每封遺書都是一齣歷史悲劇與家庭的缺憾。原本家人因政治壓迫而失去生命已經十分哀戚了,政府卻又以各種理由扣留本應當最後一面並作為最後情感傳達的遺書。一甲子過去,那些原本苦苦等待希望並失落於死亡通知書的配偶與父母,大多含著悔恨與怨懟凋亡,不然就是早已退化。徒留沒有什麼記憶的兒女,或是一些旁系、姻親,面對這些泛黃、塵封在國家檔案裡的遺書。有些遺書只有短短幾句祝福與叮嚀的話,有些則是好幾頁密密麻麻的思念、期盼與後悔。遺書只是遺書,但我們卻從遺書切入看到那些人的抱負與其家屬的煎熬。有些人挺直了身,並要其父母: 「該為時代犧牲的孩兒而驕傲。」(陳良),有些人我們則可想像他們是抓著髮、皺著眉寫下: 「爸爸媽媽養育兒長大,兒非但沒有報養育之恩,反留給爸爸媽媽悲傷,死前就是此點使兒流淚不已。」(江炳興),而家屬許多都活在警察不斷查戶口、工作四處碰壁的恐懼與威脅中,只有郭慶的女兒郭素貞因其母親嫁給警察而得以脫離此苦。最記得黃溫恭的兒子,黃大一,天資聰穎,是塊值得國家栽培的人才,卻因為他擁有政治犯第二代的身分而求學受阻,他妹妹甚至連出國的機會沒有,夢尚未啟動就已枯萎。還有黃溫恭的妻子,年老並得到阿茲海默症後,失去許多重要的記憶,甚至認不得親人,卻隨身帶著身分證,不然下場便是被警察抓走。那樣深的恐懼掩蓋了生活,那樣複雜的心情充滿在遺書中,從上面的一二例便可知。

書籍無法完整敘述受害者及其家屬的細緻心情,更無法完整交代事件的始末,那些細節早已被政府壟斷或扭曲,有些則隨著家人的逝去而斷了原本豐富的記憶資料。此書就是收集許多碎片,並企圖還原真實。很多已經遲了,晚了,無法再挽回。雖然還原真實不可能,但這些碎片的拼貼已經成為了另一種創造與記憶。這些作者嘗試記下幾乎被大眾遺忘的事情,那些我們應該記得卻集體失憶的歷史。透過這些看似在歷史中十分渺小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我們了解了背後的時代意義,與不可忘記的精神。學術報告再怎麼多,再怎麼詳細,如果無法深入人心,那便是歷史的枉然。此書文學的書寫有學術無可取代的力量,可以接近一般大眾並有效傳達。雖然不能避免作者因過度感性而失去基本的理性,或是因過度想像而失真,但重要的是我們記得了時代,我們拾起遺落已久的歷史,配戴在身,一生反省,永不忘記。

※文章轉載自【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2015年佳作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